隨著年代的不斷變化,在60、70年的生硬模式已告知結束,現競爭激烈的社會,生硬已行不通,有人認為嚴厲是認真對待一件事物。但這些生硬的事物對于90、00后并行不通,枯燥無味毫無吸引力。
為了獲得更多用戶的青睞,媒體、企業都紛紛加入了賣萌行列,各種賣萌裝可愛的用法去吸引用戶。賣萌也指可愛的人顯示自己。后來由于動漫作品的商業化和在萌戰中出現的各種黨派斗爭而變成了刻意顯示自己萌點的意思,產生偏向貶義的詞性。在部分情況下有指責對方刻意顯示自己的萌點的用法。下面舉幾個栗子。互聯網萌化走勢,年代差距戰
1.央媒
改往日一本正經的端莊央視女主播文靜在播出的《新聞直播間》欄目中的表現引起了網友熱議。在播完小貝中國行的新聞后,文靜播了一條關于“1米高,60kg巧克力”的新聞,改往日一本正經的端莊形象,蹦出一句“我去吃塊巧克力,一會兒見!”短短10個字、但非常口語化的句子馬上成為眾人議論的焦點,有人大贊體現了主播真性情,也讓收看節目的觀眾心情放松,也有網友認為新聞主播不該如此賣萌,還有人替文靜擔心。
2.媒體編輯
以標題黨舉例。
曾:XXX企業大會于XXX日舉辦
現:XXX放大招在XX舉辦XXX大會
大招~大招~大招,重要的一定要說三遍,這不是在游戲界才會出現的詞匯么?顯然萌化后閱讀起來確實易接受。
3.網民

以前覺得錯別字被視為是一種文化不足,然而現在并不這么認為。明明知道是錯別字還是一錯再錯,不僅如此還刻意把正確的字。
曾:為避免錯別字,一篇文章要排除幾遍,確定沒有錯別字。
現:明明是這樣子的非要說成醬樣子。
4.網站頁面
加載頁面
以前
現在
404錯誤頁面
以前
現在
90與00后的群體日漸上漲,賣萌已從網絡發展到了各行各業,不僅是互聯網界,也包括了傳統行業、娛樂圈、影視、金融等。相比之下,國內的“萌”意義復雜得多,它的流行或許同樣代表著對快節奏高壓生活的一種反抗,人們從返回童真中尋找慰藉和解脫。對于明星或某些機構來說,賣萌還有助于塑造親民形象,更簡單得到大眾的認可和歡迎。更廣義上說,賣萌無罪,是一種態度。在“80后”、“90后”日益成為社會主流人群的當下,這代表了新新人類對過于嚴厲刻板的主流文化的一種變相反抗和抗拒,也是對繁瑣的世俗文化和教條主義的拋棄,這或許是“萌”文化流行的真正幕后原因。
上一篇:互聯網創業者的民間硅谷
下一篇:被小程序分裂的中國移動互聯網
文章地址:http://www.brucezhang.com/article/online/4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