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少年,你巴望AI之力嗎?
是不是每個互聯網公司都有硬件夢?繼集體造手機、造手環后,本年又開始互聯網公司集體造智能音響。
國外有亞馬遜的Echo、谷歌的Google Home、蘋果的Homepod,就連做社交和心情包的日本企業Line也頒布頒發要推出智能音響(并且還是心情包同款喲)。中國企業更是不甘落后,先有京東推出的叮咚,隨后一大票創業公司帶著相關產品上了眾籌,比來酷狗音樂、喜馬拉雅等等內容平臺也推相繼推出了智能音響。
今天就來探討一下,智能音響到底是傳說中的物聯網交互入口,還是像曾經的智能手表/手環一樣,是一陣無意義風潮。
假如必然要給智能音響下個定義…
首先,智能音響這一概念就是十分模糊的。很多創業公司把能連藍牙的音響、能連WiFi的音響都稱作智能音響……對于這種行為我只能說,假如這樣能幫您們發出下個月工資的話,請隨便用智能二字給產品起名吧!
總結了一下市面上的產品,我們可以大膽的給智能音響下一些定義:
1、擁有無線WiFi、藍牙等等基本功能;
2、除了App、觸摸按鍵等等還可以通過內置麥克風進行語音交互;
3、除了播放音樂外,還可以承擔語音助手工作,連接其他產品;
本著這幾項定義,,我們可以將智能音響分為兩類,一種是以流媒體內容為主,以AI技術優化用戶體驗內容的方式;另一種則是以語音交互為主,把智能音響當做物聯網交互的入口。
第一種智能音響今天我們不做過多的討論,從技術上來講,在流媒體使用場景進行語音喚醒、語音交互并不是太困難的事情。真正的技術角斗場有兩個,一個是流媒體平臺自身的保舉算法;另一方面則是在NLP上,是否能理解用戶語言中的情緒,從而更感性的進行交互和保舉。
前一種技術早在十年前就已經出現,而后一種技術還離我們太遠。總的來說,內容驅動的智能音響比較的還是平臺品牌號召力和內容版權庫,可以看做是流媒體辦事商流量變現的一種方式。
物聯網入口?現在有物可聯嗎?
今天我們更想討論的,是亞馬遜Echo這樣試圖成為物聯網交互入口的智能音響。
亞馬遜是很先切入這片市場的玩家,在全球市場上也占據了很大的份額——Echo和Dot兩款產品加起來達到了近40%,把Google、微軟等等對手遠遠甩在身后。不過業內公認的是,在語音交互這一智能音響要害功能上,亞馬遜的Alexa比擬Google和蘋果還是稍遜一籌。
但智能音響比的是語音交互能力嗎?目前并不是。
作為物聯網的交互入口,智能音響好欠好用的要害是“有物可聯”——能控制更多的智能產品是提升用戶體驗的要害,至于語音交互能力,只會關系到交互控制是否精準、是否便利。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大概就能理解京東的“叮咚”。
京東似乎很喜歡“中國亞馬遜”這一稱呼,在業務布局上也亦步亦趨。即使本身沒有流媒體內容、沒有語音交互技術,也硬要推出智能音響叮咚,當然,京東本身的叫法是“音樂機器人”。
或許說叮咚是一款硬件產品還不太正確,除了本身推出硬件,叮咚還聯手安步者、JBL等等一眾傳統音響廠商聯合推出過產品。所以,硬件是傳統廠商的,語音交互技術是訊飛的,京東干嘛了?
京東提供了一個WiFi芯片,讓搭載了這一芯片的家居產品可以通過叮咚實現互通互聯。
這時我們可以看到亞馬遜和京東的區別,亞馬遜可以開放API,讓更多伙伴接入Echo,而京東則把叮咚看做其“京東微聯”物聯網生態的一份子。
不管是開放生態還是相對閉合的生態圈,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現在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智能家居”還是太少了,為了實現語音交互就換掉所有家電實在不太現實,所以智能音響實現其物聯網入口的使命還需要一按時間。尤其是國內,各個大廠都在拉幫結派做本身的物聯網OS,通過一個入口控制生態復雜的家居就更為困難。
何必死磕音響?它還是個孩子啊
其實我想不明白的是,為什么物聯網的入口必然要是智能音響呢?
關于語音交互是否是人類與物理世界交互很自然的方式,這一問題在曾經的文章中已經討論過,即使是用語音進行交互,智能音響也存在著局限。很明顯的,就是其拾音范圍有限,把智能音響放在客廳,在廚房就基本別想享受智能生活了。假如僅僅把智能音響當做語音助手的載體,為什么不能在各個房間里布局收聲設備?
仔細想一下,單純從語音交互方面考慮,智能音響或許還不如智能手環——不存在遠場交互問題、擁有簡單屏顯、還可以感受到體溫心率等等從而進行進一步交互。

文章地址:http://www.brucezhang.com/article/online/6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