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行業之所以被稱為傳統行業,不是因為生產力、生產工具以及生產效率的低下,主要還是因為企業的傳統經營思維以及這種思維所造成的體制問題。事實上很多企業在互聯網普及之前配備了計算機,很多企業在十幾年前就開始通過互聯網做進出口的生意,他們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很強,而且能很快得到應用。但這些改變并不能影響其體制的改變,所謂體制,就是每個企業所特有組織架構、治理模式以及績效評測等等。企業的體制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企業主的治理思維,不同的治理方式會有不同的體制。大多數時候體制有利于企業的發展與治理,金字塔形式的便于每個團隊短期內形成戰斗力。

傳統企業的這種體制大多源自早期的國有企業,后來雖然實現了股份制轉型,卻仍然保留了傳統企業的“科室制”。一個企業的層級分總經理、部長、處長與科長,還有外設辦事處主任,這種結構跟政府非常的相似,做起事來則是層級式報告,逐級領導簽字。假如涉及到財務則還要上交到集團,由集團各級領導審批以后再送交財務處,才能報銷或者取錢匯款。當然,這還只是常規業務,假如是涉及到干部提拔以及項目分派,則會有更復雜的關系,任用哪個人,哪個人站的是哪個隊,只搶好做的項目,不好做的項目想辦法交給比人,新上任的領導不接前領導項目等等,整個企業在人事與工作上都是政府中的博弈制,往往有很多項目都因為競爭而放棄或者置之不理,還有很多人才因為受排擠或者無法做事而離開企業。

因此,傳統行業要轉型,并不是說企業引入**的商業模式與生產模式,就能實現轉型,更多還在于企業領導治理思想及運營思維的轉變。簡單的說,也就是打破體制。否則,即便是加入再**的生態或者自己打造更**平臺,也無法實現徹底的轉型,因為你的治理方式與組織構架仍然是傳統的,脫離不了體制的束縛的。所以,很多公司在于傳統企業合作的時候都是成立新的公司,新公司往往更像是雙方的實驗單位,互聯網公司的**治理理念與傳統公司的踏實做事行為互相磨合,待雙方徹底融合之后再做下一步計劃于執行。

從行業及產業角度,互聯網公司融合傳統企業等于是將產業鏈延長,供給鏈與價值鏈也就相對延長。無論哪個傳統行業與互聯網融合,簡單的看是線上與線下的結合,是信息流與供給、物流的融合,實際上是通過互聯網連接了產業的上游與下游。過去互聯網企業做的是輕商業模式,現在以及將來則是做的由輕到重。因為互聯網企業在融合傳統生產制造業的過程中,也會將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傳感器等**技術同步融入其中,即實現了產品的升級,也實現了從生產到治理等多方面的升級。假如是過去所說的互聯網化僅僅是銷售渠道的互聯網化,進貨的互聯網化則是生產、治理、銷售等多方面的互聯網化,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傳統企業的升級。
文章地址:http://www.brucezhang.com/article/online/5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