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消費正在強力改變傳統消費,它憑借7種武器,讓消費領域的多個層面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1、消費品由“實體”變成“云服務”
過去很長的時間里,不論在實體店還是網絡商店,人們購買的東西普遍是某類實體物品,以它們來滿足人們某一方面的需要。而今,消費者意識到很多時候購買“云服務”往往比直接購買實體商品更便利。例如,過去用U盤,現在用云盤;再如,居家過日子,以前人們講究自己動手,現在,取而代之的是以餓了么、美團和私廚等O2O服務。
2、消費場景由“線下”轉移到“線上”
線上消費場景開始主導企業的成長。在很多消費場景中,已經幾乎不需要面對面結算。對于另外一類消費,例如餐飲、零售等行業,必須涉及線下實物交易,商家也正在思考,如何將消費環節盡可能多地轉移到線上。在未來,商家將會更多挖掘提供線上服務的空間,互聯網+消費將更多地走向云端。
3、消費對象關系由“占有”變成“使用”
這種轉變集中體現為分享經濟。在分享經濟模式下,消費者不再需要擁有“所有權”,他們只需取得“使用權”。這種模式將對傳統消費產生**的變革。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明確指出“發展分享經濟”,標志著分享經濟正式列入黨和國家的戰略規劃。黨和政府緣何力捧分享經濟?筆者認為除了拉動經濟增長的現實因素外,更重要的是,還要迎接未來的消費變革。
4、消費主權由商家讓渡給消費者
在傳統市場上,消費主權由商家主導。然而,隨著互聯網消費模式創新,消費主權開始向消費者轉移。例如,比價網站促進了價格的透明化,買家可以通過比價網站找到**低價格的同類商品。團購網站凝聚了買家的團隊力量,消費者享有了更大的議價空間。在網購平臺上,有公開的買家評價,買家還可以查閱其他買家的購后評價來考察商家的信譽與商品的品質。這些現象的出現,使得買賣雙方形成了更為平等的地位關系。
5、個人消費支付轉向網絡消費信貸
網絡消費信貸開始流行,互聯網消費不再是單純的買賣關系,而是延伸到了網絡信貸、網絡理財等金融創新領域。繼2021年底互聯網消費金融萌芽后,各大電商平臺也在網絡消費信貸上大做文章。阿里推出“花唄”、京東推出“京東白條”等等。現今,在每一個垂直消費領域,諸如購物分期、租房分期、教育分期、裝修分期、旅游分期等,都催生出了大量網絡消費信貸業務。網絡消費信貸發展勢頭非常迅猛。
6、消費行為從個體走向網絡社交
所謂社交化的網絡消費,是指消費者進行消費的動因是社交,其消費體驗也會通過社交平臺傳播給其他人,并在商品使用或服務體驗的過程中與社交化融合。
艾瑞咨詢調查表明,17%的人認為,四面朋友使用某一產品后會推薦自己使用,而45%的人認為,當自己使用產品后會將使用體驗通過網絡社交平臺分享給朋友。可以預見,社交將成為產品或服務的一個組成部分,未來的互聯網商品或服務將更多附上社交的特性。
7、個性化消費取代排浪式消費
2021年12月中心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擬型排浪式特征,現在模擬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
個性化消費以C2B**為典型,可以分為實物定制、服務定制和技術定制。在實物定制中,比較常見的有服裝、鞋帽和家具等產品的定制。在服務定制中,比較常見的有家政護理、旅游、婚慶、會所等行業。在技術定制中,有代表性是3D打印技術,已經遍及航空航天、醫療、食品、服裝、玩具等各個領域。
下一篇:平臺經濟崛起改變互聯網治理模式
文章地址:http://www.brucezhang.com/article/online/5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