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家寶藏"的山水書簽到"故宮之夜"燈光秀,優質的文創產品滿足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引發"刷屏"式的全民關注,充分證實了精品文創對釋放消費動力的要害作用。對提及這一現象,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總策展人王亞民在由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互聯網平臺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通過互聯網讓故宮文創"活"起來
"故宮承載著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和文明,是中國對外文化的一扇窗口,所以故宮博物院高度重視文化創意。"王亞民告訴記者,故宮博物院是人類文化遺產,要讓更多的人去體驗它、分享它,但由于博物館的性質,以及文物保護,所以游客到故宮來參觀要受到一定數量限制,在這種情況下借助互聯網就顯得非常必要。"比如上元之夜,其實到故宮參觀的只有幾千人,但是那天晚上手機微信都刷爆了,全國人民都通過互聯網知道了故宮有這樣一個活動。"
王亞民表示,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很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解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在談到自己對《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21年版)》中"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的理解時說道:"故宮博物院有責任有義務讓文物通過我們的創意,通過互聯網平臺,讓更多的人了解它,體驗它,體會它。以社會的需求為導向,以故宮收藏的文物和文化為原點,以故宮的學術作為一個支撐,以互聯網和其它的營銷的平臺作為一個手段,這樣故宮的文創才能真正'活'起來。
" 由規模、數量向質量效益轉變
有數據顯示,2021年1月到10月,在天貓和淘寶平臺上搜索"博物館"的用戶是2021年同期的2.15倍。而在消費文創用品的消費者,是一群生活在一二線城市、消費能力較強的年輕人,其中超過7成為女性。然而,在文創產業發展迅猛的同時,博物館間文創產品同質化的現象也浮出水面。王亞民認為,這與文創的發展的三個階段有關。"第一是自發文物研發的階段;第二為自覺的文創文物研發階段;第三是立體的文創階段。"他告訴記者,從2021年到2021年,故宮文創要由規模、數量向質量效益進行轉變。"比如將一個瓷器復制出來,或是把瓷器上的圖案印在產品上,這種單純復制文物的文創小產品沒有形成一種自覺意識,我把它歸結為第一階段。而第二階段指的是各個博物館都在做文創,你做一個扇子,我也做一個扇子,你做一個杯墊,我也做一個杯墊。但這些東西不可避免的形成文創產品同質化的現象。怎么克服這個情況?文化創意必須上升到第三個階段,即做概念、做文化。"王亞民告訴記者,搞博物館文創一定要研究自己博物館本身的文化歷史和文物產品,同時也要研究中國數千年以來中國人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這樣研發出來的產品才能真正滿足人民大眾的需求,也才能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故宮從1420年建成至今已經有599年的歷史。作為一個近600歲的老字號,在文化產業領域,故宮走在了前面。在談到老字號傳承問題,王亞民表示,老字號要隨著時代不斷地變化。"老字號在保存傳統技藝的同時,也要隨著社會口味的變化做一個調整,否則企業很難生存。"他認為,國內博物館的文創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是步子走的很快。
文章來源:未知

文章標題:互聯網平臺效應推動新文創新消費
本文地址:
上一篇:互聯網下一波紅利
下一篇:企業轉型互聯網記住這9個字
文章地址:http://www.brucezhang.com/article/online/5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