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獨自等待》講的是一群年輕人關乎生活態度的戀愛故事。片尾處,主演夏雨在泛黃的紙張上寫下的那句「獻給從你身邊溜走的阿誰人」成了幾代文藝青年的心頭好。
那年是 2005 年,也是文藝青年的「精神角落」豆瓣上線的年份。
十二年過去了,豆瓣終于要 了。
豆瓣是個讓人簡單產生“偏見”的產品。這里的偏見不是貶義,而是一種相對固化的印象,某種程度上講,豆瓣即文藝。但在 2021 年之前,文藝是不賺錢的。
阿北的豆瓣個人頁面
阿北——打個岔,豆瓣創始人阿北這個名字甚至沒有百度詞條,而他的本名楊勃又因不夠浪漫文藝、鮮有人知曉——在 2021 年時稱,豆瓣已接近盈利,并沒有運營壓力。
但事實上,當時的豆瓣還依靠品牌廣告為主要營收,老豆瓣用戶們打出“讓豆瓣活下去”的標語,發動群眾去頻繁點擊廣告鏈接。正是這一分一毛地支持,讓豆瓣等來了摯信本錢和貝塔斯曼亞洲基金的 5000 萬美元融資。
豆瓣從 2021 年起加快了商業化的步伐。陸續推出了閱讀商店、在線選座、付費電臺、電商導流、攝影約拍等業務。這些嘗試里的一大半被阿北在兩天前歸納為“長期沒有起色、或在小營收規模虧損的產品和業務”,會在這個平臺上慢慢消失——一如當年來去匆匆的阿爾法城。

紅杉本錢合伙人周逵曾質疑豆瓣的“團隊思路和戰略”存在問題。因為對移動端布局錯誤的判定,豆瓣在 2021 年曾放飛自我般推出十幾款app。即使是很忠誠的豆瓣用戶,面對星羅棋布、漫天遍野的app們,也頓感頭大。過度精細化、垂直化的產品理念,加之app的孤島效應,吞噬著用戶對平臺的黏性;而在商業競爭上,豆瓣從pc端并世無雙的文藝平臺,釀成游勇散兵,各自為營地激斗著每個垂直領域的對手們。

2021 年,阿北承認豆瓣在移動端的運作出現了重大錯誤,這三年也被人稱為豆瓣“失去的三年”。雖然在 2021 年下半年亡羊補牢般推出獨立的app“豆瓣”,但依然拯救不回失去的用戶和品牌信譽。有媒體曾作出統計,在 2021 年,豆瓣的日均PV可以達到1. 6 億,而到了 2021 年年底,這一數字已跌落到 3000 萬擺布。
除了品牌的小眾氣質和團隊思路戰略外,豆瓣用戶的商業價值激活困難是阻礙豆瓣擴大營收的另一個要害所在。
豆瓣的素質是基于愛好建立的社區,讓人和物更深層天線貓SEO軟件地建立連接是豆瓣的精神核心。在阿北看來,「豆瓣自己是一個技術類的公司,不具備文藝范兒……一切都是用戶的功勞,因為內容都是由用戶本身生成的」。然而,用戶自發產生的內容固然可以增加用戶黏性,但也會催生出其他問題。
首先,基于愛好鏈接的用戶對商業化自己有抵觸愛好。愛好社交的供需兩端可能是志趣的相同,可能是分享和欣賞,但絕不是赤裸裸的利益關系。在現實世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但在精神烏托邦世界,用戶地位的扁平化則摧枯拉朽了經濟基礎的存在。被豆瓣刻意樹立起來的KOL,也許可以在豆瓣上通過才藝技能的展示,吸粉到微博、公眾號等平臺去盈利,但在豆瓣,物質的平等是用戶間不成踐踏的鐵規。
其天線貓SEO軟件,愛好小組的標簽化極簡單將用戶進行分裂,形成一個個小圈子?;燠E豆瓣多年的老用戶,能夠通過個人主頁的瀏覽,迅速在「認可」和「藐視」中做出選擇。長期以往,豆瓣就釀成了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孤島。因此,平臺一直以來對幾方用戶的示好往往因顧此失彼,釀成一天線貓SEO軟件天線貓SEO軟件的費力不討好。而用戶對平臺改變的不買賬,也就換來一個欠好聽的名聲:「很沒有價值的用戶」。
豆瓣商業化的轉折,要感謝一個和阿北“不動如山”(馮大輝語)性格完全相反的人:羅振宇。這個比阿北年輕 4 歲(這是真的)、愛折騰新鮮名詞的男人通過旗下得到app的火爆,撕開了知識付費和內容創業全新的風口。
私底下,阿北大概不會喜歡、甚至可能會藐視羅振宇。但在豆瓣學習得到、大搞付費內容專欄之后,豆瓣商業化的任督二脈“奇跡”般被打開了。
2021 年 3 月 7 日,豆瓣時間首期節目《醒來——北島和伴侶們的詩歌課》正式上線,據悉這期課程的銷售數量已上萬。截止目前為止,豆瓣時間一共推出十個專欄,發布者不乏北島、楊照、白先勇、葉嘉瑩等大家;內容涵蓋了文學、音樂、茶藝、電影、歷史等方面;價格從 68 元到 128 元不等。
除此之外,豆瓣在本年陸續推出了《如是》、《瓣嘴》等短視頻節目,在商業和口碑上皆獲得了不錯的反響。

上一篇:互聯網中什么是留量池思維
下一篇:企業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互聯網落地
文章地址:http://www.brucezhang.com/article/online/5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