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內向的職場新人很大的思維誤區不是不夠努力,而是認為性格內向限制了自己。
經常有學員咨詢關于性格內向如何做職業規劃的問題:
“老師 ,我性格內向,不擅長和別人打交道,我做互聯網,要經常和用戶打交道,我做不來,我不想做和人打交道的,我不強勢,不會拒絕,不會選擇,我表達能力不行,詞不達意,你說我做設計行嗎?”
總之,我不喜歡和別人溝通,我溝通能力不行,因為我性格內向。
在大多數人的眼中,成功人士都是能言善辯,面對大眾款款而談,在大多數人眼中外向的人似乎比內向的人更簡單成功。那內向的人真的只能是默默無聞的小角色了嗎?
筆者認為因為性格內向,導致職業發展受阻——這是對“內向性格”的高級黑。
通常來說,內向人更傾向獨立工作,喜歡一對一交流,小范圍社交,講話之前想的比較多,更喜歡有深度的交流,不喜歡成為人群焦點。
另一方面,內向者的每個特質都有優勢:
筆者的同事L,甚少說話總是埋頭工作。但是每次只要有集體活動,他一直都是很早去,幫大家預備好零食和水,也會很后一個離開,收拾垃圾打掃衛生。
我們雖然很少與他交談,但是每次活動都會自發的與L一同預備與打掃。不必說話,卻能讓大家覺得窩心,這便是內向者的隱性領導力。
社交說到底是情感交流的渠道,而說話玩鬧并非是交流的優選媒介。這個社會上,人們太過在意言語的表達,而忽略了很重要的情感溝通。忘記在哪里看到過一句話,人們喜歡用話語來彌補內心的空缺。所以兩個人吵架時,彼此說的話都又多又大聲。
接觸越多的人越發現,兩個人之間出現矛盾不是因為不說話而是因為不專心。專心是內向者先天自帶的能力,他們善于觀察,懂得換位思考,又能注重到很多細小的事。所以內向者,是低調的領導者。
蘇珊·凱恩在《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中說過,其實內向也不過是與外向相對的一種性格特質,而不是一個需要改變或能夠改變的心理問題或性格缺陷。內向者在社會上的身份更多是,藝術家、建筑師、工程師、科學家等角色。
書中提了幾種對內向人的誤解:
我們只是不愛無效社交,若對方思想有深度,有遠見,我們依然會愿意與其深交。
我們更愛傾聽,信息輸入后用自己的知識進行理性分析,然后逐一說出。
因為大多數公司招聘時都傾向外向性格的人,所以在招聘時“內向”成為了短板。每個人都有優點短
處,非要拿自己的優點與他人的短處比自然會覺得高人一等,會錯以為對方自卑了。
我們沒有夸張的感情表現,總是一副“撲克臉”。其實內心戲強大到他人無法理解。
國外有憨豆——羅文漢金斯先生,國內有周星馳先生。這些熒幕前逗比,熒幕后靦腆的電影大咖,他們都是內向人。
外向的人心理能量指向外部,因此他們更活潑,喜愛社交;內向的人心理能量指向內部,因此他們對內心世界更感愛好,更安靜,喜歡獨處、自省和思考。
但有的人說,我就是很羨慕那些能在人群中高談闊論、在朋友聚會時談笑風生的人,我要怎么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呢?
其實,內向性格者表達適當,倘若有行動力強就是智者——要害還是看你的行動力。
你可以去觀察公司的高級銷售人才,內向的人也許更多,甚至是有些人看上去外向,而事實上比較“內向”。
那些上一秒在臺上慷慨激昂演講的領導,也許之前還在后臺手心出汗,緊張的雙腿發抖,他們就是表現的更加沉穩和淡定而已。
都是在自己的社會角色中要表現的更成熟,更老練,更優秀。
愛默生說,“去做你害怕的事,害怕自然就會消逝。”曾經我也害怕當眾演講,大學時候我就報名參加各種演講比賽,刻意練習,現在也不能說一點都不緊張,不過確實提煉成為了自己的能力。
其實,我們這個社會就是一個又一個社交圈子相交重合、環環相扣的社會,無論你從事什么工作,馳騁于哪個領域,立足于哪個崗位上,都一定離不開與生疏人的溝通交流。
然而,在不斷地鍛煉、不斷地提升自己的過程中,筆者相信與此同時,你的自信心、各方面的知識體系也會相應地建立起來。
因此,不要害怕現有的枷鎖、把自己封鎖在黑暗的牢籠當中。鼓起勇氣打破現有的禁錮,才是要害所在。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區,我們只有將自己推出舒適區,進入不舒適區才能真正的進步。
不知道如何溝通、不知道如何練習自己,認為自己就是不行,才是內向者的很大問題。
性格僅僅是人的特質,并沒有好壞之分,內向者并沒有錯,不要被那些對內向的“誤解”而迷失自己。無論外向還是內向,希望你活成你
原本的樣子……擁抱那個躲在角落不愛說話的你,擁抱那個喋喋不休沒有安全的你,那才是你原本的模樣,接受他遠比疏遠他更好。


如果您覺得 性格內向的互聯網人在職場是不是只有吃虧的命 這篇文章對您有用,請分享給您的好友,謝謝
文章地址:http://www.brucezhang.com/article/online/5373.html
文章地址:http://www.brucezhang.com/article/online/5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