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峰造極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在整個過程中間,過于目標導向只會使你失去長期進步的潛力。
三年前,給了年輕同事一點建議。當時有人整理成筆記。昨晚機緣巧合,又有同事翻出來作為內部新手參考文檔。三年時光,互聯網創業從高峰到低谷,那時不合適公開的文檔,現在倒可以發出來了。時間是很好的見證。
以下,是筆記正文,局限于少數行業、少數公司、少數工種,僅供參考。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如此而已。

我們經常調侃,自己是東升鄉居民。東升鄉南起西直門,北至西三旗;東鄰奧森互聯網行業營銷,西至上地。東升鄉既有包括北大清華等在內的 20 多所高等院校,也有包括中科院在內的 30 多個科研院所;當然,東升鄉及其周邊,聚集了中國很多的科技公司。那么,在一個典型的東升鄉科技創業公司,作為創業者,該選擇什么樣的招聘策略?怎樣判定自己公司的長項與弱項?作為應聘者,該選擇什么樣的職務序列去成長?在各個職務序列下,成長的重心是什么?

概而論之,一家典型的東升鄉科技創業公司,尤其是互聯網行業,需要七項全能。具體而言,包括:1)產品類;2)技術與設計類;3)運營類;4)市場營銷類;5)職能支持類;6)行業獨特競爭力類;7) X 。我們分別解釋一下,各個職務序列的核心職責以及誕生背景。
為什么產品經理對互聯網公司如此重要?回到時間的原點,思考產品經理這個職務為什么會誕生?
在近二十年前,甚至十年前,各類職務序列中都沒有產品經理。往往是用近似的職務來代替,比如項目經理。當時,項目經理這個崗位在外企非常普及。
那么,產品經理與項目經理有什么本質區別呢?

當年多數企業的研發流程,默認假設是研發人員主導前半程;市場人員主導后半程,項目經理來負責進度。當年流行的是項目治理考證、用來協調項目進展的甘特圖。今天的產品經理,可能很少聽說過這些了。
當互聯網深度卷入每個人的生活后,研發流程大不同于二十年前。第一,研發人員需要天天接受大量信息;第二,伴隨知識爆炸與開源生態鏈的發展,研發周期普遍被縮減為三個月;第三,隨著舶來品精益創業、靈敏開發等理念流行,人們更習慣邊上線邊迭代。第四,用戶不再是單純的看客,開始參與到產品進程之中。用戶日益接受粗糙的,帶有「我」的參與;而非精致的,與「我」無關的廣告或產品。
慢慢地,以前研發人員、運營人員、市場人員各自為營,分別在產品不同生命周期發揮要害作用,這種社會分工日薄西山。整個團隊需要一個很終負責人,來保證商業設計、產品架構與運營體系。因此,產品經理應運而生。
產品經理=整個產品線的很終責任人,他必須幫研發人員分攤認知負荷;幫運營、市場與銷售進行商業預判與規劃;并對整個產品的要害數據負責。能夠完美實現這三個要害職能的產品經理,才能稱之為成熟的產品經理。這類人才少之又少。業界經常感嘆,靠譜的產品經理極少。不是少在執行層面的人才,而是少在這類全面負責、 CEO 型產品經理。
因為業務變動頻繁,東升鄉科技創業公司第一年失敗率高達 70% 。多數產品經理沒有多大機會,經歷多個產品的完整生命周期。不少人掛著產品經理頭銜,從事的不是很終負責人的職能,而是執行層面的職能,如畫原型、寫需求文檔與找 Bug ,更接近傳統項目治理職能。(此處亦可參考:)
一位基礎很好的產品新手,從小白到略微靠譜的產品人,至少需要八個月的時間。八個月,大約能達到什么水準?1)已經初步明白產品崗的要害職能;2)已經看過至少 100 個同行產品,初步建立了產品直覺與審美偏好;3)能夠初步減輕工程師的認知負荷,而非反之。4)能初步協同運營、市場團隊,對其未來需求進行預判,并將它體現到自己的產品設計中。
從一位合格的新手到一位老手,則需要完整經歷至少三個以上產品的生命周期。正如一位男人的成熟是被女生甩了好幾次,一位產品經理的成熟同樣是做了至少三個以上產品。我們很難奢望一位小男生第一次談戀愛就碰到他的一生摯愛。同樣,神級產品經理的第一個產品、第二個產品也多半不成熟。(如何成為神級的產品經理,。)
因為產品經理作為專業工種誕生時間太短,整個業界并沒有形成成熟的培養方法論。各家派系的產品經理培養都變成一個事后諸葛亮的游戲。誰的 App 用戶多,誰的產品收入高、融資多,誰就有產品界話語權。這不一定對。
產品界有類名人:寫得比做得更好。這也不一定對。產品經理不要寫博客!不要寫博客!不要寫博客!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文章地址:http://www.brucezhang.com/article/online/5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