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海淀區的高女士很近碰到一件怪事:自己近期壓根兒沒在網上買過東西,卻接連接到某快遞公司的電話,稱有個自己的快遞需要簽收。而等快遞到手,拆開重重包裝一看,竟然是個空盒子?記者了解到,跟高女士一樣收到過“空包快遞”的人其實不在少數。據一位淘寶賣家透露,為了制造出店里產品“持續熱賣且好評如潮”的現象來吸引顧客,有些不良店家會通過快遞公司或者專門的“快遞空包”網辦理“空包刷單、刷信譽”業務,而這也已經成為行業內公開的“秘密”。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快遞公司對于該項灰色“業務”也已是心知肚明,在一些網上甚至還有具體業務的明碼標價。不過,國家郵政局明確認定此種行為屬于違反法律、違反誠信原則的活動,日前還專門針對此問題對全峰、快捷這兩家快遞公司進行了約談。
無聊的“惡作劇”其實挺嚇人
“一開始我還以為是個惡作劇,挺無聊的,也沒當回事。反正也是個空盒子,拆完隨手就給扔了。”高女士告訴記者,后來在同事的提醒下,她才猛然意識到自己的個人信息可能被泄露了。“空盒子也就算了,假如以后被寄點什么惡心或是危險的東西怎么辦?”高女士想到這,不自覺地后怕起來。
收快遞本是件興奮事兒,而莫名其妙收到個空包裹卻多少讓人有點心里不愉快。“空包到底是誰寄來的?寄給我干什么?為什么會寄給我?對方又怎么會有我這么具體的個人信息呢?”高女士的腦中滿是疑問。而更令高女士感到無奈的是,快遞單上留的寄件人電話是個已停機的號碼。
不甘心此事不了了之的高女士只得追問給她派件的快遞員,在高女士執著的追問下,該快遞員才支支吾吾地告訴高女士:“天天派件時或多或少都會有幾個空包裹,大多是一些店家為了刷單發的空包,您簽收完扔了就行,不必理會,也不用承擔什么后果。”而對于高女士的信息賣家是怎么拿到的這一問題,該快遞員則表示“那就真不清楚了”。
記者調查發現,有這樣經歷的人的確不在少數。“有時收到空包,再有時收到里面還有幾張廢紙。聽說都是賣家為了刷單、刷信譽的。”網購達人池小姐有過好幾次收空包的經歷后,已經很“懂行”,并表示,其實收到空包本身不會對自己產生太大的影響,主要是擔心自己正在“裸奔”的個人信息。
賣家刷單刷信譽產生空包

據池小姐透露,她曾聯系上一個空包的寄件人,對方自稱是淘寶上一家專賣休閑零食的店,但空包并不是他們直接發的,而是為了刷單、刷信譽在網上找人代辦的,對于收件人的信息來源,對方則表示不清楚,都是代辦人在處理。
一位淘寶賣家也告訴記者,現在網店競爭這么激烈,消費者通常會選擇購買那些銷量高、信譽度高、好評率高的網店購買商品,刷單、刷信譽也就是為了這個。
以前,淘寶店主找人在后臺刷刷數據就行,但現在各方對此越查越嚴,需要真實的快遞單號,而寄空包裹則是獲得快遞單號成本很低廉的方式。

據記者了解,郵寄一個空包裹的成本只需要幾元,而且交易信息的真實性高,不易被發現。一旦制造出“銷量高、好評如潮”的假象,吸引而來的真實購買者帶來的效益卻很誘人,對賣家來說很是劃算。
網上甚至還形成了專業的產業鏈和團隊。記者昨日在網上隨手搜索“空包刷信”這個 關鍵詞,便出來好幾個幫人代發空包裹的網站。一個名為“快遞空包網行業領跑者”的網站首頁赫然羅列著代發空包裹的具體價格,根據不同的快遞公司和地區,價格從1.8元到4元不等,還有各種關于“如何正確刷淘寶”、“如何規避風險”以及“如何把握刷信尺度”的“良心”攻略帖。
記者隨后以淘寶賣家新手的身份向該網站客服人員在線咨詢:“大量收件人信息你們是怎么得來的?”該工作人員僅表示,業務交給他們做放心就好,不用擔心這些信息從哪兒來,并且具體的他也不清楚。
快遞公司心知肚明是幫兇
那么,快遞公司以及派件員是不是也什么都不知道呢?當記者再一次以淘寶賣家的身份咨詢幾家大型快遞公司位于市內的網點時,圓通快遞位于海淀區的一網點工作人員聽說是想辦理“刷單”業務,立馬兒警惕地說:“我們這兒辦不了,你問問別家吧。”他還提醒記者,很近查得嚴,顯然對該項“業務”比較了解。
而據知情人士透露,空包快遞除了能給賣家帶來紅火的銷售量外,快遞公司也能拿到實實在在的利潤。尤其現在快遞業公司那么多,競爭激烈,一些小型快遞公司面臨著巨大生存壓力,接空單也不失為謀生的“良策”。
一位快遞員還告訴記者,像他這種派件經驗比較豐富的老快遞員,其實掂量下包裹就知道是不是空的,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不會過多追究。“不過假如收到來路不明的包裹,通常建議顧客很好還是不要簽收,空包裹還好,有危險物品的話,后果就不堪設想了。”這位快遞員善意提醒道。
日前,國家郵政局在對全峰、快捷兩家快遞公司的約談中明確指出,快遞企業與電商經營者串通,利用快遞空包虛構交易量,制造虛假商業信用,既是違反誠信的行為,更是一種違法行為。并要求任何快遞企業及從業人員,均不得非法提供和使用基于快遞服務而獲取的用戶信息,不得通過違反快遞服務操作規范、違規操作為電商經營者刷單刷信用提供各種便利,不得與電商經營者等其他主體串通利用快遞服務從事各種違反法律、誠信原則的活動。
此外,對于廣大網購者來說,要想避免被這種由無良賣家和不法快遞企業聯手堆砌的虛假交易泡沫所蒙騙,一定要注重多看買家ID的購買記錄,假如一個號連續買了多個東西,且隱藏買家信息,清一色全給好評的,恐怕需要留個心眼兒了。
新聞時評
拿什么拯救“裸奔”的信息?
實習記者范曉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的生活被沉沒在一片密碼的海洋里,隨著互聯網日益晉升成為生活中的空氣和血液,個人信息也在大數據的時代里“裸奔”。
無時無刻不被暴露在手機等智能設備下的人們,都毫無例外地成為了大數據系統的一部分——鐵路春運售票第一天,12306網站爆發用戶賬號串號的問題,大量的用戶姓名、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等信息泄露。去年,超過20G的支付寶用戶信息數據,被員工在后臺下載并有償出售給電商公司、數據公司。今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開考前的一個月,網上兜售130萬考研用戶信息,數據不僅包括考研者姓名、性別,還有手機號碼、座機號碼、身份證號、家庭地址、郵編、學校、報考的專業等敏感信息。如此龐大的私人信息數據,賣家的打包價是1.5萬元……
這就是我們天天的生活,如同裸身行走鬧市,對傷害毫無防御和抵御之力。
關于大數據時代,有這樣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在美國,有一位父親怒氣沖沖地跑到沃爾瑪,質問為何將帶有嬰兒用品優惠券的廣告郵件,寄送給他正在念高中的女兒?然而后來證實,他的女兒果真懷孕了。這名女孩搜尋的 關鍵詞,以及在社交網站的行為軌跡,使沃爾瑪捕捉到了她的懷孕信息。
在這個時代,商家可以比父親更了解自己的女兒。
究竟是誰滋生了這個倒賣的市場,誰又是這個交易的既得利益者呢?
其實當下,信息販賣產業早已有成熟的“幕后黑手”。他們從各種渠道購買公民戶籍、住房、車輛等個人信息,以此為依據向他人提供婚戀、追債、手機定位等服務項目,繼而從中獲利。

除了技術監管難題,立法滯后也使監管處于無法可依的狀態。今年5月,國內首例網友告百度侵犯隱私案歷時兩年后,很終以網友敗訴而落下帷幕。該網友認為,百度公司通過記錄她搜索的 關鍵詞,對自己在瀏覽網頁時進行定向廣告投放,侵犯了自己的隱私權、知情權和選擇權。而法院判決認為,“百度公司在《必讀》中已經明確告知網絡用戶使用cookie技術的情況,向用戶提供了退出機制,尊重了網絡用戶的選擇權”、“網絡活動軌跡及上網偏好一旦與網絡用戶身份相分離,便無法確定具體的信息歸屬主體,不再屬于個人信息范疇”,因此百度公司的個性化推薦行為不構成侵犯該網友的隱私權。
就這樣,科技的發展讓“隱私”無處可藏。大數據,成了人人都要面對的冷暴力。
在數據信息的殺傷力堪比核武器的時代,如何為它穿上自衛的鎧甲?這將是一條漫長之路。
上一篇:怎樣安全刷淘寶流量
文章地址:http://www.brucezhang.com/article/online/9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