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某求職論壇有一個話題引發了網友的討論。
有一位中科大的博導面試華為卻被刷掉了,語言里盡是不滿和抱怨。
都知道中科大作為我國一頂一的知名985高校十分的難進,就算是畢業需要的門檻也很高,而且中科大的畢業生在社會上十分的受歡迎。
而貼主被華為拒絕,實在令人費解。
有網友表示:自己曾經面試過來自各大名校的學生,雖然學歷高,但是他們的職場應變水平,解決的能力卻普遍偏低。
也有網友表示,學歷其實和能力是兩回事,假如有高學歷就能找到一份工作,那還需要面試干什么?
有人問了一個問題,既然有高學歷的人企業都不一定要,那么企業到底需要哪方面的人才呢?
有很多人都認同一個觀點:“高學歷等同于高能力。”
究竟你能進入一所好的大學,接受很好的教育,首先就證實了你的學習能力是在的。
其實不然,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

高學歷不等于高能力,學歷只代表著有文憑有文化而已,對這社會職場競爭環境來說,大多數的人都是靠自己手頭上的知識與個人的能力的結合外加個人對環境的接受能力才得以較好的生存。

不是說只要有高的文憑你就可以如魚得水,技術高一樣可以只由只在的在這世界生活。
舉個簡單例子。
年前公司招聘了兩位新人,小劉和小王,職位是視頻策劃崗。
小劉學歷碩士,比小王學歷高一點,但是兩人的做事風格完全不同。
比如,讓小劉剪輯一個視頻,小劉首先會給出一大套理論,怎么拍比較好,可以參考哪一個視頻,一定要按照這個視頻來剪輯。
可很后小劉給出的結果是:“沒有合適的裝備無法剪輯,我需要一套3000元的剪輯設備。”
不到三天,這位小劉就走了。
而小王雖然是普通學歷的,但是呢,他的表現卻遠遠高于我們的預期。
給他一部手機,一個支架,幾個演員,他也能拍出一部效果還不錯的片子。
看出來了沒有,這就是差別。
領導請你來是讓你來解決問題,不是讓你來制造問題的。
職場要的,不是你解決問題的一大堆理論,而是你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才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高學歷不代表高能力, 關鍵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確實有那么一類人,他們能力高,學歷好,對自己有清楚的職業規劃,但是,是不是就說明有能力有學歷企業就一定會要你呢?
答案顯然不是。
企業招聘員工,很基本的原則總結起來就是兩個字:適合。
適合分為幾個條件:
經驗適合、崗位適合、個性適合、薪水適合、價值觀適合。
假如以上一個都不滿足,那也不怪企業不接受你。
究竟企業與員工是雙向選擇的關系,只有彼此合拍,才能將利益很大化,合作共贏。
去年我和老板負責了一起招聘,對方是海歸碩士,無論是學歷、經歷、履歷都是無比的光鮮。
雙方交談都很順利,但是很后的結果卻是:對方友好的拒絕了我們,我們友好的交換了微信,期待下一次的合作。
其實大家聊得挺好的,只不過我們公司沒有他想專攻的業務,這就是不適合。
所以,企業招聘員工,適合很重要。
我們寒窗苦讀十幾年,外加高考沖刺一年,好不簡單熬到了畢業,進了一所理想的大學。
但越是令人放松的環境,越是不能松懈。
我身邊有很多讀書時非常優秀的同學,就是因為大學時刻貪圖玩樂,從而荒廢了學業,到現在都還沒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經常是在一家公司呆不滿半年就跳槽了,結果是越跳越糟糕。
相反,那些能力一般,頭腦一般的人,正是因為社會給他們選擇的機會不多,他們反而會更加努力去學習,去提升自己的學歷。
因為努力踏實,心性穩定,所以能長期的在一個行業扎根,反而后來者居上。
有人這樣描述當前年輕人的現狀:“突發性躊躇滿志,經常性混吃等死。”
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對自己的生活負責,你能騙過自己,但是你不能騙過殘酷的職場競爭環境。
你所有荒廢的時間,所有荒廢的學業都會在未來某一個時刻帶給你不好的結果。
比如,面對一份自己理想的工作,但是困于能力不夠,學歷不達標,只能困于門外.....
趁著自己還有時間,還年輕,從現在起,提升學歷,增加人生閱歷,閱讀,提高眼界,開始努力吧!
上一篇:淘寶上架新產品如何提高流量?
文章地址:http://www.brucezhang.com/article/online/8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