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步:借助運營、交互、視覺等操作方式,滿足用戶心理需求。
然后我們來看看阿里巴巴產品專家是怎么介紹“產品方法論”
做產品3年以上的,基本都在追求和思考自己的方法論,我也不例外,在和各種互聯網公司高層聊天的過程中,也有不少人會問我,“你們做產品的都在說方法論,你能不能用一個簡單的方式說明一下?”我想了許久,這個東西本來就是產品經理的思維模式,根本沒有可以具象化的框架呀,后來我決定用故事的模式跟他們講解一下。
故事很簡單,在產品圈中流傳這個一個需求分析的故事,就是一匹馬的故事:
用戶:我想要一匹很快的馬。
產品經理思維是:分解 關鍵需求-“很快的馬”,是為了滿足速度,實質需求是要一個很快的交通工具,所以決定給用戶造輛汽車,解決速度快的需求,覺得用戶一定會很滿足。
以上就是產品入門時,為了新人理解,要深入思考用戶的需求,找到真實需求,進而設計產品。
然后,這個故事對于真正的產品設計者來說,是個誤導,其實當用戶提出需求后,一定要問清楚目的和使用場景:
追問:“你好,請問你要一匹更快的馬是用來做什么?”
用戶A:”我是一名賽馬選手,我要一匹更快的馬去贏得比賽呀“
用戶B:”我要騎馬去20km以外的地方約會呀“
用戶C:”我的老馬不行了,我想要一個快一點的新馬,平時代步用“
這里你們會發現,只有問出了使用目的,才能提供對應的產品服務,這個就叫基于場景設計產品。
設計的方案是
用戶A:我們提供一個賽馬

用戶B:我們提供一臺汽車
用戶C:我們提供一匹快馬
但這里又有新的問題,你只是解決了用戶的需求,卻還是沒有深入考慮,再次揣摩一下用戶的話,挖掘用戶潛在的、期望型的需求是:
用戶A:我們提供一個經過專業賽馬大師練習過的賽馬(要能贏得比賽)
用戶B:我們提供一臺蘭博基尼跑車(要約會成功取得芳心)

用戶C:我們提供一匹年輕力壯的快馬(要用的久,速度快)

這時候,你覺得用戶需求是得到了期望值以外的滿足,接下來就是設計產品了,但是卻忽略了一點,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成本,用戶有能力支付這些成本嗎?
用戶A:大師練習過的肯定好,省去了我的時間,但是太貴了,我買不起,目前還沒有找到我的賽馬贊助商。
用戶B:我就是個窮屌絲,根本買不起蘭博基尼啊
用戶C:我的老馬假如能折現一部分就好了,你們是否有回收老馬的業務?
所以,當沒有做目標用戶的背景調研時,依舊不能啟動去設計和提供產品。當了解到用戶情況后,又想滿足用戶的期望型需求是,就到了要考慮自身可利用資源的時候了,比如:介紹賽馬贊助商給用戶A,朋友的蘭博基尼免費借給用戶B。
但考慮用戶C的時候發現,并沒有人愿意支付費用回收一匹老馬,用戶的期望我無法得到滿足,這時候就需要再拆解需求,將需求分為:
1、需要有人回收老馬
2、購買新馬打折
回收老馬很簡單,拿回來養著殺了都可以。所以這時候需要聚焦于購買新馬如何打折?簡單的做法就是提高用戶認知的產品價值,以打折的形式滿足用戶心理需求。如新馬成本價50元,商家期望利潤30元,我們未商家設計一個活動就是新馬售價100元,但使用老馬可折現20元,實際購買價80元。這用營銷手法也是目前主流的手段。如滿減打折、滿贈紅包等。
上一篇:淘寶DSR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如何提高淘寶搜索流量
文章地址:http://www.brucezhang.com/article/online/8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