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用一個詞來形容眼下的阿里巴巴,編者以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比較貼切,而接二連三的事情出現后,阿里在大眾心目中的印象分開始呈現下滑趨勢。
就拿社區團購來說,國內的各大媒體基本都曾勸誡過互聯網大廠,要向往由科技組成的星辰大海,而不是只盯著眼前幾捆白菜的流量。可即便官媒現身點名之后,這些互聯網公司的舉動也沒有收斂,尤其是阿里,在被罰款150萬后,不僅成立了相關的部門,而且還宣稱未來投入不設上限,擺明了要用錢來解決問題。
然而還沒等阿里在社區團購領域有所建樹,阿里巴巴就又出事了,之前被罰款150萬后,阿里再度迎來重磅罰單,總計金額182億。從罰款的力度和金額上來講,這一次監管部門是動真格了,要知道僅罰款金額對比,這一次的額度就相當于前一次的1.2萬倍,即使是阿里這樣的公司,這筆錢也不是一個小數目。
那為什么針對阿里的罰款會如此嚴重呢?公開資料顯示,此次阿里被重罰的起因是去年12月份的“二選一”。經過4個多月的調查,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被發現,禁止商家在其他平臺開店的行為觸碰了反壟斷法,故而遭到重罰。值得一提的是,罰款金額的來源并不是阿里的利潤,而是企業的營業額,顯示了監管部門對于整治亂象的決心。
當然了,阿里被罰這件事也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一方面,針對阿里的罰款預示著行業規則的完善,任何人沒有凌駕于規則上的權利。另一方面,國內的反壟斷法不是擺設,對阿里的罰款也有“殺一儆百”的意味,凈化了商業競爭環境,保證相關制度的順利推行。

不過應該也有網友發現了,從去年開始,馬云在阿里陷入重重危機時都不再親自出面應對,而這一次馬云對于此事也插不上手,到底是出于無奈還是已經無法掌控阿里了呢?又是因為何種原因讓馬云選擇默不作聲?

其實從情感角度上分析,阿里受到質疑,馬云是應該出面做個澄清的。可我們都知道,在螞蟻失敗后,馬云的口碑急轉直下,外界對于他的評價也一度偏向于負面,因此他這時的發聲可能不會幫到阿里,沒準還會起到反作用。
再從商業角度分析,馬云已經從阿里高管席位退出,而且還曾說過就算阿里不行,他也不會回來的豪言壯語。換句話說,馬云跟阿里之間除了永久合伙人這一尤其身份外,在沒有任何牽連,對于阿里的決策他只有投票和建議權,也在無法拍板定奪。
說到這里,編者不禁回想起人民網當初對馬云的評價是真的沒說錯,身為官媒早已捅破了這層窗戶紙,道出了 關鍵所在。普通人感覺馬云應該出來發聲,究竟阿里是他一手帶大,并且還創造了電商和移動支付的時代。但正如人民網所說,從來沒有馬云時代,只有時代中的馬云。
曾經的阿里巴巴一家獨大,在創新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可是瞬息萬變的互聯網時代,讓阿里嗅到了危機,眼下的阿里更像一個拼了命保全自己玩具的小孩,完全沒有昔日霸主的形象。更何況,在某種程度上,是互聯網時代成就了馬云和阿里,而不是馬云和阿里成就了互聯網時代的出現,對馬云的過于神化,有些本末倒置了。

老人常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希望阿里在這次重罰過后,能找回當初創立企業的初心,究竟阿里的口號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而不是讓商家的生意變得難做。
文章地址:http://www.brucezhang.com/article/online/7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