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印度是除了中國之外很火的創業熱土。
盡管印度仍處在信息化迅猛厘革和制度低效落后的二元矛盾中,但其經濟總量和增速的刺眼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尤其是近10年來,印度GDP總量增長了100.13%,由2007年的1.18萬億美元增長到2021年的2.37萬億美元,不但總量上與英國的差距在縮小,并且增速已經緊緊貼近中國。
這樣一個迅速崛起的亞洲市場,自然不成能逃過全球科技產業的目光,稍微瀏覽一下近一年來國表里巨頭們在印度市場的動作,就可“以管窺豹”。
國外有蘋果不停擴大在印度的制造和分銷業務,欲在印度建立下一個“世界工廠”;谷歌為了在印度獲得更多的用戶不惜煞費苦心,他們正在印度籌備推出一項個性化內容辦事——GoogleFeed,同時還會推出一款智能揚聲器和GoogleHome智能助手辦事;亞馬遜正在成為印度電商的一股龐大勢力,Facebook更不消說,數據顯示印度2.41億的用戶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Facebook用戶很多的國家。
國內則有眾多互聯網企業巨頭進軍印度分食市場,如UC瀏覽器已經在印度市場扎穩腳跟,獵豹也已經制定了產品全面進入印度的策略,信息平臺辦事商英威諾將研發一款印度版的今日頭條,智能手機軍團已經在印度市場展開了一場“百團大戰”并瓜分三星的市場份額,此外包孕BAT在內的中國互聯網企業,也都紛紛于近兩年內在印建立橋頭堡,而專注于科技產業的國內投資機構,更是不約而同將重金“押注”印度,印度正在成為全球本錢的新寵。
巨頭的攻城略地造就了印度的創業大火
眾多巨頭趕往印度攻城略地,很為明顯的一個原因即是印度像極了30年前的中國,其天然的人口紅利不單招來了國外的大批獵食者,也催逼著本土人紛紛空手起家。
據悉在2021上半年,班加羅爾的144家企業就已獲得了超過21億美元的投資。班加羅爾有6000多家創企被AngelList收錄,新德里為4000多家。兩所城市一南一北彼此呼應,聚集了一批很優質的投資機構、跨國公司、大型互聯網公司、高校資源,在政府StartupIndia的政策加持下,更顯示出勃勃生氣。
如今的印度創業界,幾乎已經沒有尚未開發的處女地了。電商、數據分析、健康產業甚至大熱的AI和VR/AR等領域,處處都有叫得上名的新秀,譬如GreyOrange(通過機器報答電商提供倉儲和物流辦事,去年獲3000萬美元B輪融資),Swiggy(外賣O2O平臺,本年獲投3500萬美元C輪融資),以及Cardekho(在線汽車買賣平臺,上月獲投B輪融資,金額不明,但估值已達3億美元)等等。
于是很多人驚呼印度大有趕超中國的架勢,然而他們卻忽略了印度的真正國情。一方面,印度目前基礎設施建設仍非常落后,全國各地方政府的稅收征管模式各管各,物流行業無法快速發展;而另一方面,從素質上看對印度經濟發展制約很大的是其文化和宗教信仰問題,中國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宗教,,加上改革開放后,感謝鄧老的貓論,讓實用主義的不雅觀念徹底地布滿了每一個大陸中國人的心靈,全世界可能找不到一個民族像中國人民那樣巴望發財,就想當然以為印度人也可以像中國人那樣簡單被利驅動。
印度人大多數人心中宗教方面心靈滿足的重要性是大于發財成功的,即使物質貧窮也能有多種方式獲得幸福感,這是為什么從中國人的角度來看,印度人即使窮困潦倒也大都心安理得,這讓O2O這種需要大量超時加班的行業很難獲得足夠的勞動力。還有就是印度的種姓制度,賤民送的快餐,高種姓的人是不能碰的。婆羅門和剎帝利送來的食物,低種姓的人也不能雙手接來食用的,英國人以那么先進的科技,制度和教育殖民印度數百年都無法改變這些,不要指望本錢的力量能在印度掀起什么波濤。本錢在那些宗教氛圍濃厚的地區影響力非常有限。再加之貧富差距日益加大等深層原因,印度的創業生態圈始終給人一種“外貌虎虎生風,內里雜病叢生”的印象,因此企業家們如何將這場火燒大燒旺是接下來的 關鍵,也是印度能否借之崛起的重要契機。

電商正在成為刺激印度經濟增長的下一片藍海
目前,印度電商市場的兩大巨頭一是美國電商Amazon,一是印度本土電商Flipkart,二者均是自營B2C模式,而似乎已經被三振出局的Snapdeal很早通過第三方B2C類“天貓加淘寶”的模式起步,堅持不做自營。但在去年排燈節期間也頒布頒發涉足自營項目,可直到今天Snapdeal依然沒有尋找到很適合本身的模式。
文章地址:http://www.brucezhang.com/article/online/6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