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流量故事已經接近上限,互聯網企業估值,很擅長用來講故事的內容不足了,一場互聯網的大決戰正在到來,趕在摧毀力量之前,大家必須合縱連橫,抱團取暖。
過去180天,發生了幾個很有意思的大事。
前幾天,白富美的摩拜單車委身美團財團,中國很原創的創業故事,進入「垃圾時間」。

一個月前,滴滴吃掉快的后的網約車獨家美食,在眾聲指責中,也迎來了很外行的對手,攜程,美團,高德等等,開始搶食網約車市場。
再數月前,高達300億美金估值的今日頭條,展開了一系列橫向并購,連騰訊遞上來的示好,都十分愛答不理。
事情正在起變化,這是為什么?
答案是,雖然每個孤立的合作并購案例背后,有著各自的獨特邏輯,但是不可否認,都有一個共同的底層邏輯在主導著、約束著這些表面現象。
它們有一個巨大的背景公約數。那就是:互聯網的流量故事已經接近到達上限,互聯網企業估值,很擅長用來講故事的內容不足了,一場互聯網的大決戰正在到來,趕在摧毀力量之前,大家必須合縱連橫,抱團取暖。
這個問題,早在去年下半年就已經出現了,只不過還能硬撐。但是,隨著今年整體市場上的資金流動性趨于緊張,惡化了互聯網公司講故事的環境,現在不得不快速進行主動或被動的應對。
下面,分兩個原因,來談談為什么這件事情會發生。
這兩個原因,一個與互聯網公司估值的模式本質有關,另一個,則與資金層面的變化有關。
第一點,互聯網估值的本質,有兩個重要指標。
其一,用戶量的增長;
其二,用戶留存在平臺上的使用時間。
第二個原因,就是資金的全面收緊。
互聯網表面看起來是一個科技故事,其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金融故事。互聯網產業的背后,都是大量資本的燒錢。一個互聯網公司短短兩三年,從無到有,到估值數百億元,在本質上,就是因為這個地方的資金過剩,而且缺乏很好的去處。
比如,在北京,大量的企業總部與國庫所在地,各種資本泛濫,而制造業并不是鼓勵發展的重點產業。在這種情況下,錢是不會進入北京制造業的,早期,錢還可以進入各種紅木,古玩,收藏品市場,但是,這些領域本身容量很小,可以容納的資金有限,假如容納的錢過多,資產價格就會急劇暴漲,反而讓投資變得更加不安全。
因此,大體量的資金,要么進入海洋一樣的吸金大戶房地產,要么就進入所謂的「可能性」生意,此處特指互聯網。
有很多人會問,現在,醫療,養老,教育是非常大的痛點,人民群眾苦之久矣,這些資金為什么不愿意進入醫療、養老這些剛性需求的行業呢?
答案是,在這些領域,監管嚴格,阻力巨大,技術壁壘很強。
比如,拿醫院為例,中國很多醫院已經是半市場化的了,北京第一附屬醫院,號稱全亞洲很大的醫院,一年可以做幾萬個手術,一天門診量就可以達到2萬人次,一年可以創造出160億元的營業額。
在這個領域,既得利益群體太強大,專業門檻過高。同時,醫院也有很多市場化的精英,一個個院長的腦子不要太好,而且,醫保體系十分復雜,還有各種各樣的價格管制,都構成了新資金進入的障礙。
資本不喜歡聽這么復雜的故事,除非你有尤其牛逼的背景。而互聯網不一樣,之前沒有太多的利益群體,國有企業也不知道如何治理。所以才有成長空間,互聯網是在夾縫中成長起來的,這也是中國民企崛起的共同之路。
我們拿杭州舉個例子。2009年以后,浙商體系其實是走向衰弱的。他們不愿意再干實體經濟,但是資金沒有去處,那么,就在杭州搞互聯網,以及炒房。
這是阿里系早年的強大融資來源。阿里之所以可以不斷地燒錢,就因為阿里的故事他們聽的明白,無非就是把浙江遍地都是的批發市場搬到網上去。至于阿里做大以后,它背后的融資來源就換成了各種外國的投資機構, 之后就更國際化了。
杭州被認為是互聯網經濟很發達的城市標桿。那么,杭州大量的互聯網創業的資金是從哪里來的呢?一群程序員就能有那么多錢?其實,很多浙江民資投資了這些程序員群體,是它們在阿里系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所以,互聯網創業就要找那種膽子大的錢,這種錢肯定不是那種有嚴厲財務紀律的企業的錢。一般國企不敢投的,萬一虧沒有了,領導要承擔責任。
現在,很多互聯網公司本身創造價值并不多,加上國家提倡實體經濟,開始去杠桿,脫虛入實,這就是曲終人散、前景不妙的前夜。
只要信貸寬松,資金寬松,這些企業就會很嗨皮,懶得接受巨頭們的收購與開價,很多創業公司甚至看不上BAT的錢包,自己覺得自己很牛逼。
但是,當信貸全面收緊的時候,很多資產治理計劃與信托渠道都被堵死后,這些新平臺的日子就很難過了。這個時候,他們才愿意接受賣身。你日子假如過的很不錯,怎么會接受賣身呢?
摩拜、OFO這些共享單車也是燒錢模式,就是看能燒出來一個什么樣的平臺,現在明顯燒不動了。
因此,信貸收緊的結果,往往就是互聯網企業的倒下,很近在美國股市,科技股也在下跌,背后就是因為美國的資金也在收緊了。每個國家都在追求脫虛向實。
浙江房企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受益于江浙資金,尤其是拿地的錢,多來源于江浙財團。但是,當浙江互聯網經濟崛起后,很多資金轉向了互聯網,不再專供房地產,一些本地房企的融資壓力就出來了。
這些現象的背后,都是互聯互通的,底層邏輯就是錢的邏輯。
中國從去年開始進行強硬的去杠桿,就是要防止金融虛化,需要讓資本流入能夠創造現金流的行業。當信貸收緊,資金成本變高,互聯網企業也都不淡定了,就得開始重組。我們很近目睹的這些合縱連橫抱團取暖,與中國的金融去杠桿的時間表吻合,并不是一個很偶然的現象,它背后有深刻的商業邏輯在。
很多時候,創業熱潮,不過是「便宜錢現象」而已,不要總覺得是這個國家的技術進步達到了某個爆發點,年輕人忽然覺醒了一樣。
當你把互聯網不再當做一個基礎設施行業,只當作一個像制造業、煤炭行業、房地產業一樣的眾多行業之一的時候,你對它就會有幻滅感,它一樣要服從于經濟規律,它不是高高在上的,也沒有神跡,它也不是一個連上帝都寵幸的行業。在底層邏輯上,它也需要為金主制造價值,當資金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它也一樣必須在談判桌上,該服軟服軟。
當資金大潮褪去,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講故事講到聽眾寥寥的裸泳者。資金邏輯,不僅解釋了過去這些發生在互聯網領域的大事,也解釋了過去很多房地產公司潮起潮落的命運變遷。
今年將是中國又一次高壓的去杠桿開局之年,無論是土氣的房地產開發商,還是油頭粉面的互聯網公司,在錢與金主面前,你們一律平等。
文章來源:未知
文章標題:很近幾起互聯網大事背后的底層邏輯
本文地址:
文章地址:http://www.brucezhang.com/article/online/6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