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公布的2021年財報顯示,小米2021年研發投入達到75億元,2020年預計研發投入超過100億元。
在年報披露上述數字之前,在2020年1月雷軍在給小米全員的公開信上要將2021年確立的“手機+AIoT”五年投入百億的計劃,升級為“5G+AIoT”五年投入五百億的重磅計劃。同時,在2月份通過自愿性公告,釋放該信息,當天下午,年度5G旗艦風向標產品,小米10系列發布會,通過純線上方式舉辦。這款產品,從處理器到相機,全能無死角高配。驍龍865 + LPDDR5 + UFS 3.0 + WiFi 6 + 一億像素影像,是新一代5G超旗艦性能的很強組合。
雷軍在發布會上告訴所有人,生活可以被疫情影響,但絕不能被疫情打敗。這當然體現了企業家面對非常時期的決心,但同時也體現了小米堅持技術立業的決心。
財報顯示,小米2021到2021年研發投入分別為21億元、32億元、58億元、75億元,近四年復合增長率53%。按照這一增速,500億的投入規模將穩定落實。
結合2021年多項相關事實可以發現,小米所堅持的技術立業,已經呈現一種內生與外延的健康格局。在技術積累量質齊生的情況下,還能憑借高效商業模式的賦能,將高端科技快速拉入大眾市場。繁榮的技術生態與獨有商業模式的結合,將形成小米在5G時代的競爭力,成為其“5G+AIoT”超級互聯網愿景的硬支撐。
2021年:面向5G的技術生態
2021年年初確立“手機+AIoT”雙引擎策略后,由Redmi品牌守住原有市場后,小米手機全力探索高端,為5G轉換期做技術儲備。整個2021年,在許多業務進展的背后,都有技術進展的影子。
2021年下半年到2020年2月份,通過小米9Pro 5G到小米10一系列產品,在5G、手機形態探索、影響技術、充電技術、5G等方面展現技術突破。
就5G來說,2021年9月份發布小米9Pro 5G,展現小米國內的5G商用能力;12月末發布RedmiK30 5G,作為市場上率先推出的2000元以內的5G手機,證實小米將5G技術引入大眾化市場的能力,背后是研發與商業極致效率的綜合。
就影像技術來說,四季度發布的小米CC9 Pro,則因其一億像素拍照技術,依靠121分的綜合得分登頂DxOMark榜,其尊享版被認為是截至當時測試過的所有手機中,照片得分很高的手機之一,背后凝聚了小米相機團隊數年努力。而2020年發布的小米10進一步強化影像技術,DxOMark在小米10系列發布會當天放出了小米10 Pro的評分:124分(拍照134分、視頻104分),順利登頂。

據悉,這一成績的背后,是小米影像團隊三年多時間的努力。而2021年5月,小米正式成立相機部門,目標就是把拍照品質做到世界高級水平,在2020年,這一任務圓滿完成。
具有未來探索性的MIXAlpha的出爐,則標志著小米在屏幕貼合技術、天線技術、智能交互技術的突破和積淀,意義深遠,這為5G時代更新的屏幕展現方式,奠定了基礎。業內人士稱,一款新型的屏幕樣式,背后要有多項技術的突破才可以達成。
一系列的技術探索和積累,為2020年小米10系列的成功,鋪好了道路。到2020年2月底,小米10系列第五次開售,銷量就達到十萬臺水平。超過內部預期。
同時,小米10系列在疫情的低迷期間,激活拉動上下游產業鏈,在供給端為快速復工提供動力。而其使用的氮化鎵充電器、石墨烯導熱膜、WiFi6等相關技術發布會,拉動相關概念股集體上漲。
必須強調的是,手機僅僅是一個比較受關注的業務代表,小米龐大的AIoT生態系統,全部需要技術研發的支持。在2021年MIDC大會上,雷軍表示,5G給數字經濟產業帶來了巨大的升級機會。他將“5G+AI+IoT”稱為超級互聯網,相比傳統互聯網,背后是平臺操作系統、算力芯片和網絡通信技術的升級換代。
技術內生:工程師文化
支撐上述技術生態的基礎,是小米健康的技術內生體系。
從創業起,小米就有著極濃厚的工程師文化。雷軍曾表示:“我們八個合伙人全部是研發出身,前一百位員工,幾乎99%的人都是做技術的,技術立業是小米骨子里的基因,我們深知這是事關整個公司生死的要害。”
2021年初,小米成立集團技術委員會,委員會的一大使命就包括建立起年輕化、高端化、規模化的人才梯隊,讓公司布滿技術活力。
MIX Alpha就是內部研發團隊的結晶。據悉,該團隊大部分人年齡都在30歲左右,既有8年以上的老員工,也有新加入的工程師。
2020年1月份,在小米2021年總結大會上,頒發了“百萬美金技術大獎”。小米手機部的環繞屏技術團隊的10位工程師,共同贏得這項技術大獎(價值100萬美元的受限股)。

在小米的技術生態里,手機和整個AIoT大生態體系,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比如,小米的人工智能技術就具有強大的領先性,而其技術分享的開源方案,也促進技術圈的繁榮。在2021年MIDC大會上,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崔寶秋就公布,小米移動端深度學習框架MACE自2021年開源,在各個設備上被天天調用5000萬次,且頻率還在逐步提升。
在人工智能語音服務至關重要的NLP(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方面,崔寶秋表示小米從2021年就開始大力布局NLP,截至2021年,小米的MiNLP平臺天天調用次數60億次,證實小愛同學成為很成功,很活躍的人工智能產品之一。要維持這一領先技術前沿性產品,也無疑需要龐大、精英化的人才團隊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10月份,在小米集團技術委員會的邀請下,國際語音技術權威專家DanielPovey公布加入小米。他是語音識別領域的專家,曾主導開發了支持多種語音識別模型練習和猜測的識別工具庫——Kaldi,很多國內外語音技術公司的研發測試都是從Kaldi起步。小米對技術內生的重視在人才積累方面可見一斑。
而龐大的人才團隊,也在進行規模可觀的技術輸出。截止2021年12月31日,小米集團共提交專利申請33000余件,其中,在AI領域專利申請數量已進入全球互聯網企業第一陣營。
技術外延:投資生態化
縱觀手機和AIoT方面的技術格局,不單能看到內部工程師文化的結晶,也能看到外部產業投資,技術投資的宏偉格局。在小米技術立業的格局中,內生只是方式之一,源源不斷的外部能量,也是小米技術生態走向繁榮的重要原因。
僅以小米10為例。就涉及三項面向未來風口的產業投資,分別是:氮化鎵充電器、石墨烯導熱膜、WiFi6相關技術,而這其中有小米三筆戰略性投資。
其中,氮化鎵電源芯片受到巨大關注。這一材料比舊式慢速硅(Si)技術加快二十倍,功率高出三倍。據悉,小米該款充電器產品使用的芯片和技術方案供給商是納微(Navitas)半導體,納微半導體是世界領先GaN功率IC公司,小米通過投資,將這一技術方案納入小米產品。
對于納微的氮化鎵技術,小米并非簡單的移花接木,而是通過既有商業模式進行改造,再次將“高端科技拉入大眾市場”,率先造出單獨銷售的價格低于150元的氮化鎵充電器——氮化鎵(GaN)充電器Type-C65W。
該款充電器發布后,迅速引爆A股相關概念股。Wind數據顯示,合計有21只氮化鎵相關概念股,截至2月17日收盤,這21只相關概念股全部上漲,成功引起資本市場對該項技術的關注。而石墨烯導熱膜、WiFi6概念亦獲市場看好。
小米對納微半導體等企業的投資,小米對相關技術的大眾化普及利用,只是小米一系列產業投資——技術培育——市場普及行為的縮影。
根據實際情況了解,小米的投資業務分為戰略投資與產業投資,戰略投資目標是做成中國的“新國貨”,是小米生態投資的重要締造方。小米生態鏈超過2200件的產品矩陣,大多由這一方向的投資形成。另一方面,成立于2021年的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則發力于“先進制造”,聚焦上游產業鏈投資建設。其投資重點是國產替代方向,主要投資標的是5G相關的射頻器件、人工智能、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先進制造設備(包括生產設備和檢測設備)以及工業互聯網的相關核心技術。年報的表述是:“2021年,我們持續通過投資支持創新技術和應用,對產業鏈里與5G、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有關的材料、芯片和零部件公司進行投資,構建起強大的生態系統。”
小米在年報中強調,科技創新是小米的立業之本。在內生與外延的技術生態支持下,小米正加速駛入新的風口。雷軍表示,隨著超級互聯網時代到來,企業巨大的發展機會亦隨之而來。“有機會誕生新一批百億甚至千億美金的公司。”
文章地址:http://www.brucezhang.com/article/online/5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