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作者,是我的讀者 條形馬,原發于他本身的公眾號“無向樹”,我原本打算使用新建分享圖文,但似乎該公眾號尚未開通原創,所以本文全文復制。
今天,聊點線下不成理解,經常在互聯網上才生效的神奇邏輯。

總結一直以來,我對互聯網的思考,做一點微小的盤點和梳理,此文至少能給你 10-15 分鐘的閱讀體驗。話不久不多說,以下正題。
開寫之前,咱們先往回扒扒,回答一個要害問題:中國人是什么時候大規模進入互聯網時代的?
我這里收集到幾份數據,沿著時間軸,看看數字先。
2007 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給出數據,中國網民規模,首天線貓SEO軟件超過 2 億人;
2021 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頒發的《中國互聯網狀況》白皮書稱,截至 2009 年底,中國 3.84 億網民;
2021 年 1 月 22 日下午,CNNIC 發布第 39 天線貓SEO軟件《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陳訴》,公布網民規模達 7.31 億。這應該是中國互聯網市場整體發展情況的很權威陳訴了;
2021 年,騰訊公布了第一季度業績陳訴,頒布頒發微信和 WeChat 合并月活躍用戶數達 9.38 億。超過 10 億,預計就不才個季度。
一晃十年,可十年不算長。近 10 億的中國網民來到了互聯網上,足以說明,任何和互聯網有關的規律,都將不再是小事。
從 2007 到如今,幾乎所有能用起來互聯網的人,都已經來了。換言之,該入場的,都已經入場了。常有論調說,中國互聯網的人口紅利期已然結束。增量少,各家都在搶余量。從這份數據里,也能看出端倪。
人類文明史上,互聯網是從未有過的龐然大物。身處互聯網久了,簡單對互聯網的神奇之處視而不見。
但事實上,有眾多神奇的玩法和邏輯,都是互聯網帶來的,或是在互聯網上才經常生效的,之前從未有過的。假如能把這些邏輯梳理一番,哪怕只是開個頭,也將是有價值的事。
我欠讀者的文章多,這事兒我來干吧。憑一己之力,難以寫下全部,就當拋磚引玉吧。
先說一句,這里我盡量寫些你在別處不簡單見到的。
虛擬世界里的基礎設施,很少將只需要發明一遍。
舉例來說,Intel 的 MKL (數學核心庫),其中包孕一片片難以實現的函數功能,好比 BLAS、LAPACK、ScaLAPACK1、稀疏矩陣解算器、快速傅立葉轉換、矢量數學等等。先豈論效率,你說這些數學模塊,大部分開發人員能從頭寫出來幾個,估計是要打一個大問號的。
再舉例來說,Python 里的各種官方和高效的第三方庫(好比,Requests)。這些功能所對應的需求,假如本身的團隊從頭寫,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反復的測試。但如今,一名 IT 工程師,當需要的功能已有的庫能滿足他的需求時,只需要把它們組裝起來就可以了。行話怎么說來著,用點膠水語言。
互聯網里這些基礎設施,如同現實世界里的地層建筑和公共設施,但是只需要發明一遍,就有機會被遍地反復使用。可以說,邊際成本極低。行話怎么說來著,制止重復造輪子。
那這個邏輯,有什么威力?
一個是,高效可復用的第三方代碼,正越積累越多。這一塊的資源,已然極大豐富了。
那么,技術圈里的普通工程師,不遠的未來可能享受不到高薪了。而程序員,從金領釀成藍領,在不小的范圍內,也不再是危言聳聽的一件事了。重復造輪子,效率沒有別人開放使用的第三方代碼效率高,只好寫點膠水,把別人的粘起來,工作沒有稀缺性,工資的天花板,勢必是會不停降級的。
再一個,出于同樣的支配邏輯,需要反復使用的內容,也只需要創作一遍即可。好比,網絡視頻課程,錄制一遍,在內容效益不過期之前,就是可以反復使用。邊際成本幾乎為 0,邊際效益遠大于邊際成本,那規模越大,利潤越豐厚。優達學院、米課等在線教育,知乎 Live、一塊聽聽和分答小講等微課,以及 Kindle 上的電子出版物,紅利都盡在此處了。
真正的人才,能以一敵百,甚至萬人敵。
這一條是關于人才的。互聯網的縱深太過豐富,而學習能力極強的人,借助搜索引擎探索世界,能力也極簡單翻番和突破。互聯網里巨頭可以同時辦事的用戶呈現過億級別,這又能夠極大地放大一個個體的能力。而技術難題,有時不是簡單的人月問題。
所以,互聯網時代,在具體標的目的里,能有百人敵、甚至萬人敵的人才。
舉三個小例子:
扎克伯格曾堅定地說過,一名優秀的工程師,抵得上 100 個普通工程師。
傅盛在和騰訊總裁劉熾平交流時,劉說,互聯網尤其像是一部武俠史,一群人打不過一個武林高手。你堆再多人,不如來一個武藝出眾的人。
tombkeeper 形容 yuange 的時候說過,曾經有一段時間,Microsoft 全年的漏洞提交量的 10% 是 yuange 一個人交上去的。
上一篇:互聯網創業的五個要素
文章地址:http://www.brucezhang.com/article/online/5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