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交通,讓出行更方便;一鍵下單,遠程一站式購物不要太輕松;精準推送新聞,再也不用擔心信息遺漏;移動支付綠色又便捷,無現金社會撲面而來;大數據技術,賦能產業提質增效……方興未艾的“互聯網+”對高效生產與美好生活的加持,這是其天使的一面。
順風車安全事故、個人信息保護缺失、大數據殺熟普遍、共享出行押金難退、一些網購平臺售假泛濫、預付式消費驚現“套路貸”、移動支付安全漏洞、銷售廣告誠信問題久治不絕、養生等網絡謠言叢生、未成年人深陷網游沉迷不拔、視力下降……不少互聯網應用負面效應逐漸顯現,沖擊著社會倫理,侵蝕著安全底線,這是其魔鬼的一面。
1998年,這是一個有別樣意義的年份。這一年,中國互聯網產業拉開序幕,盡管中間夾雜著磕磕絆絆、起起伏伏,但終究萬物生長、蓬勃發展,歷經20年長成參天大樹,有的甚至成了獨角獸、巨無霸。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過去的2021年在某種意義上也成了一道分水嶺。國內外的互聯網企業都不約而同、不同程度地面臨相關問題:用戶隱私泄露、數字鴻溝、網絡沉迷、信息過載、注重力碎片化、由頭部效應導致的平臺壟斷,各種矛盾和沖突集中到一起,“技術止于不作惡就行“的理念越發顯得落伍。當新一輪技術變革加速到來,伴隨的風險也有可能被進一步放大的時候,人們不禁生出疑問:人類有能力和聰明來駕馭這一輪技術變革嗎?技術從業人員在保持足夠警醒、自省之外,是否更需要相信?想解決這些問題,全社會該往何處共同發力?監管層、互聯網平臺、用戶乃至產品本身都能有何作為?
站在互聯網發展20年之際,這些焦點議題需要進入公共場域被討論、審閱、結晶。日前主題為“Relaunch 刷新”的第二屆科技向善年度論壇在北京舉辦,來自業界、學界的嘉賓與線上線下的互聯網用戶一道,圍繞“科技向善何為、何以、如何”展開探討,力求為“弱冠之年”的互聯網行業再出發提供可能的進擊路線圖。

何為科技向善?
一言以蔽之:科技要兼具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以真善美為旨歸,緩解數字化社會的陣痛,給復雜社會提供更好的系統性解決方案。
因為相信,所以看見。“我們要相信科技向善,也要相信整個社會有能力將互聯網引領到更美好的發展路徑上去。”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郭凱天認為,任何科技發展關乎人心,而人本心對善良的堅守、社會對真善美的推崇,都將促使科技助力社會更加光明、自由與強大。
思想決定行動,理念引導實踐。“互聯網從業者們在用技術、用商業化的思維去做產品的時候,應樹立科技向善的理念,共同用技術造福人類和全社會。”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表示。
何以需要科技向善?
任何理念的生長都離開時代的背景板。回望過去二十年,互聯網作為一種新技術與自由平等精神的代表橫空出世,以超乎平常的速度、廣度與深度,介入到全球半數以上人口的日常生活,將我國社會帶入“數字社會”。這一與傳統社會有別的新型社會,必然帶來新的認知懼怕,蘊涵新的治理挑戰,這構成了“科技向善成為共識性價值理性“的很大基本面。

“中國社會的數字化是互聯網發展二十年給中國帶來的很大的變化。”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邱澤奇指出,這種數字化體現在,互聯網形態從以機構互聯網為主發展到社會互聯網和全面互聯網,主導形式也從平臺主導進階到共建、共治和共享。在此過程中,中國互聯網發展也從主要是一個“技術事件”進化為更多是一個“社會轉型”,由此導致中國社會從家庭社會邁向個體社會,從家鄉親情社會升級為與數字為伍的平臺社會。
認知恐慌應運而生。“回溯很近一百年,我們會發現,每一次技術變革,都會引發全新的人與信息交互方式、甚至工作生活方式的變革,在這個巨變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電視普及時人們擔心娛樂致死,PC互聯網時代人們忽然面臨海量信息擔心過載,移動互聯網時代,許多服務都可在手機獲得,這又引發人們對手機過度依靠的恐慌。“司曉分析道。
治理挑戰隨之而來。“中國向數字化和平臺社會的轉型,必然帶來新的社會治理的挑戰。其中一個突出的問題是,隨著萬物高度互聯和網絡化,以及社會行動與實踐數字關系化,社會的脆弱性也空前凸顯,因為任意數字關系的斷裂,都可能產生涌現效應。“邱澤奇說。
如何促成科技向善?
——刷新認知,達成共識,重建規則,協同共治。
“我們要刷新關于社會運行、社會秩序和社會治理的認知,順應中國社會的數字化、網絡化和平臺化,盡快實現社會規則的建立從精英共識邁向大眾共識,社會秩序的建立從權威管制邁向多主體共治,社會福利的供給從依靠獨角獸到邁向生態繁榮,進而建立一個人們充分互信的、社會福利很大化的數字社會。”邱澤奇表示。
——瞄準痛點,做好數字經濟供給側改革文章。
過去20年互聯網科技的興起不僅帶來社會生活的變化,整個數字經濟也成為經濟社會中不可忽視的力量,數字經濟點亮美好生活從愿景走向現實。
但也并非沒有發展痛點,從消費端來看,盡管聰明零售、聰明交通、聰明金融、聰明教育和聰明醫療等形態數字經濟的出現,使得原來消費者被壓抑的需求得以更有效釋放,但更大的挑戰在于未來何時迎來服務消費的供給側數字革新。“當前醫療、教育等領域在供給端有很多瓶頸,這導致局部市場錯配長期存在,大部分時間都是供給不足的狀態。為此,我們要探索如何搞定供給側、解決供血不足的問題,促使互聯網價值創造進入了更為硬核的階段。”騰訊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李剛說。
——走出零和博弈,讓數據治理實現多元共贏。
數字社會,數據是第一資源。能否治理好海量資源,關系到能否實現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但現實困境在于:在數據生產和使用及保護方面,各方利益訴求是有分歧的:個體一方面想充分實現網絡便利化,一方面想享有隱私保護,行業從業者更多是從技術、商業創新、平臺數據開放和數據競爭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而國家則要兼顧數字經濟競爭力和跨境數據流動安全。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個“三角債”難題。大量研究證實,不論是加強數據保護、抑或是放松保護,促進數據共享,都會對個人、以及整體社會帶來積極或消極的影響,這就讓問題變得更為復雜化。
“如何平衡好積極消極影響,并沒有一刀切解決方案,而是需要結合具體場景,更為精細科學地考量政策。“騰訊研究院資深專家王融建議,恰當平衡各方因素,更為精細科學地設計政策,讓監管干預、技術路徑、市場經濟動機等因素充分卷入,并能夠有效互動,才能夠更好實現數據治理多方共贏的目標。
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科技向善,這不只是一個高尚的呼吁,更是一種落實的行動。離別“技術中立”,走向“科技向善”,未來這一價值理念如何進一步為人們所接受并成為行業標準,在產品轉化方面又將有哪些創新成果出現,都有很大想象空間。
科學求真,技術向善,數據有度。過去你我已經見證,未來大家共同期待。
文章來源:未知

文章標題:科技向善:中國互聯網行業20年再出發
本文地址:
上一篇:互聯網+賦能旅游美好生活
下一篇:互聯網+是什么天線貓帶給你解析
文章地址:http://www.brucezhang.com/article/online/5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