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在互聯網行業默默無聞的過河卒,在創業的道路上也三年有余了,其中一些感悟想要分享一下,也權當對自己三年來的努力的一個總結和慰藉吧,如有不妥之處敬請指教。
互聯網不是講究B格么?那我們就以一個有B格的標題開場。

為什么是互聯網?
我們試著對比中美兩國全產業鏈,你會發展也許僅有互聯網產業中國可以和當今世界第一強國美國接近1;1的打平手,也許是我才疏學淺孤陋寡聞,但就對互聯網行業的了解,起碼中國不輸美國,美國有微軟、谷歌、蘋果、Amazon,Oacle等優秀公司;中國也有阿里巴巴,百度,騰訊,小米,360等,并且從業人員的素質和質量一樣不遜于美國,中國人那也是相當勤勉的。
再反觀實體行業,中國經過接近40年的改革開放,很多工業門類產量早已是世界第一,質量卻又如何?為何德國和日本能夠在戰后三十年內迅速崛起,工業產品質量叫響全球。而中國工業卻依舊量有余而質不足?是中國人比不上德國人日本人勤勉么? 還是干互聯網的這批人是比較尤其的中國人?這就引出下一個問題:
什么是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思維”這個詞很早似乎是小米的雷總提出的,至今也是很多實體企業競相學習模擬夢寐以求的東西,但什么才是真正的互聯網思維?到今天也是各有各的說法,那也就不差再多我這一家之言了。竊以為:所謂的“互聯網思維”跟思維壓根就沒有關系,而其核心的競爭力是與互聯網所代表的更先進的生成力和生產方式所匹配的體制和制度,這才是互聯網的核心,真正的互聯網思維精神。
我們可以舉2個例子側面說明一下,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到底是如何發生的?說到本質無非是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空前提高而體制制度卻踏步不前。也許當時的資產階級面對封建王權內心的OS是:我艸,生產力都這樣的,你國王還想一個人說的算?所以,革命了,所以,帝制幾乎不存在了。再回到上面的疑問,為何中國的互聯網產業要比其他產業做的優秀些呢?其實大家細心點就不難發現,互聯網行業難覓國企,或者說沒有能靠政策扶持做大做強的國企,正是少了這樣一群既上場踢球又能影響裁判判罰的小伙伴們,這個行業相對更為公允,再加上中國的人勤勉和聰慧,硬是拼出來的局面!難道不是么?想必拿加班當家常便飯的同行們都深有感慨!敬同行!
好了,讓我們平復一下心情,來展開下一個話題
傳統行業轉型互聯網行業的困難在哪?
通過上述的分析,其實不難看出,傳統行業轉型互聯網行業很大的困難,根本不是技術和人才,而是理念和體制制度。技術不會可以學,說到底有多難?人才沒有可以招,但這些都不是互聯網精神的核心所在。在這三年時間里,我接觸了不是實體行業的老板,也了解了一些他們的發家史,趁著改革的春風,一個老板,幾個核心技術人員,雇傭一幫工人就支起了一片天還做得有聲有色的。但是再反過來對比互聯網行業,僅靠這么幾個人就能把事情做好么?在阿里,在百度,在騰訊,在小米,在360很起碼要超過半數,甚至要達到80%的員工都相對優秀才能支持企業一步步走下去。那問題來了,傳統企業老板們如何轉變觀念去理解和適應這樣的體質制度,這個才是真正顛覆性的,不好改變的東西。那怎么辦?
傳統行業和互聯網誰會顛覆誰?
這一票我當然投給互聯網行業,不是技術優勢,傳統行業技術門檻也很高的!百度李總不是有句名言么:只要是技術問題都不是問題。作為一個有一些技術能力的產品從業人員也很認同,只要是技術問題都不是問題,只要是產品問題都不是問題,只要是設計問題都不是問題,只要是運營問題都不是問題,那問題是什么是問題?能否激發出每一個人的動力和潛力是很大的問題。而在這一點上互聯網領先的不是一步兩步。并且互聯網行業顛覆傳統行業的故事正在不斷發生和上演,將來互聯網行業肯定會越來越多的進入實體行業,無論是傳統行業從業者還是互聯網行業從業者,大家預備好了么?
在這長篇大論的為互聯網行業鼓噪了許久,在此話鋒一轉
實體行業有哪些值得互聯網行業學習的?

優選我覺得很值得互聯網行業學習的品質是:務實、踏實。很多老板白手起家,兢兢業業創出一片天地,他們創業時不受關注,沒有風投。靠的是務實和踏實,以及其他很多優秀的品質。記得當時看錘子手機羅總開產品發布會時大談”重拾工匠精神“我就很想笑,實體行業的工匠精神一直存在何來重拾?精益求精和成本控制是對相愛相殺的好基友,羅總重拾了半天工匠精神很后不還是以降價收場么?
而反觀現如今的互聯網行業在風投的美酒下催發的略顯浮躁,往往認為拿到了風投就是創業成功創造了價值,假如全行業都像互聯網行業這樣搞,那這個世界就完了。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互聯網行業有它的尤其性,需要資本運作的參與。但是拿到風投絕不是創業的成功而只是其中一個步驟。風投也是生意人,生意的標準之一就是雙方都不覺得虧本,風投肯定不會傻子,他們在資本市場的經驗和手段豈是我們創業者可比的?所以,沉下心,多多努力付出,自然會有風投上門,并且會更有談判的資本,首先活下去才是很重要的,務實,踏實,這些特點確實要向實體行業多多學習。
撫慰了實體行業同胞們的心靈,我們接著聊下一個讓傳統行業揚眉吐氣的話題。

什么才是真正創造價值的行業?強國的根本是什么?
農業和工業才是真正創造價值的行業,而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大多數時候的作用是為一產和二產提升附加值。一粒種子種出百倍的糧食,一塊礦石經過冶煉,鑄鍛,機加,涂裝等多種工藝才成為你手中的一把工具,這個過程才是真正創造價值的。而第三產業(服務業、互聯網行業)的利潤算到底都是從這兩個行業身上獲取的,無論是阿里的企業基礎服務費,百度的點擊廣告費,即便騰訊QQ會員的充值說到底也來自農業和制造業創造的價值。金融行業除外,現在的金融行業除了發揮金融杠桿作用還能自己創造出所謂的”價值“來,金融行業的童鞋們懂的。
而一個國家是否強大昌盛更看重的是制造業的發展水平,即便是電子信息產業也是在制造業的分支上才能開出花結出果來。美國金融業再強大也掩蓋不了中國的工業產值才剛剛超過美國沒幾年的時間的事實,更別說工業質量了。而美國擺脫金融危機的法寶也是《制造業再生法案》。順便吐槽一下中國的房地產,發展的再牛逼一旦有事總不能指望跑到敵國蓋房子就能取得勝利吧。而上述這些都是制造業的一部分。
正在發生的變革?
互聯網的觸角在不斷伸張,蘋果的手機,特斯拉的汽車,小米的手機,樂視的電視,顛覆正在一步步的發生,并且我認為它不會止步會更大踏步的朝前發展。因為互聯網有它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外面的天空才更廣闊。即便互聯網發展到今天,跟很多傳統行業比較起來,無論是產值還是規模,還都是小娃娃級的。毛主席說過: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互聯網的同胞們,展開雙臂,去擁抱更為廣闊的天空吧。
快消品or工業品,不同的玩法?
現階段的擁抱多限于手機、電視、手表、凈化器等快消品行業,其實工業品領域市場也相當廣闊,且玩法大不同。很明顯的就是營銷了,快消品面對普羅大眾,多對產品一知半解,多多少少都有”忽悠“的成分,如上次小米與魅族的對掐,小米很神秘的宣傳所用材質為奧氏體304鋼,魅族揭穿說那是菜刀鋼,隨后對比自己的航空鋁鎂合金,但是魅族終究也沒有告訴我們鋁鎂合金的牌號和所符合的標準?鎂鋁合金也有幾萬一噸的,也有幾十萬一噸的,還有幾百萬一噸的,它用的哪種?
而我們所面對的客戶,在行業知識上都要十分專業,假如說在國內做app就是要面對90后,00后,去了解他們天馬行空想法和難以理解的生活習慣,我作為一名85后也覺得自己有點老了。而工業品跨境貿易就是和一幫60后,70后打交道,他們重的就是利潤和價值,想在營銷上忽悠客戶,這個....基本上很難。
互聯網的下一個風口也許是?
互聯網的下一個風口或許就是工業品跨境貿易,它流程復雜,它門檻較高,它利潤很低,但是它一片藍海,它可持續發展,它更接地氣,它對國家有益。為何不能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倒逼行業改革,創造一個更公平公正的發展環境,提升中國的產業實力和競爭力,讓中國制造真正叫響全球!
來源:馮耀宗博客,歡迎分享本文!
文章地址:http://www.brucezhang.com/article/online/5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