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回到2021年,大街小巷都充盈著互聯網思維的味
道。這些味道在黃太吉的煎餅里,在雕爺的牛腩里,在樂視的“生態化反”里,在摩拳擦掌者的腦海里。
那時候,創業者渴望利用互聯網思維抓住風口,傳統企業盼望利用互聯網思維實現轉型。一時間,互聯網思維成為衡量一個企業家是否具有前瞻眼光的不二標準。
如今,六年時間過去,互聯網思維還在,很多具有互聯網思維的企業不在了。
很新的案例是暴風集團的崩塌,創始人馮鑫身陷囹圄,令人慨嘆不已。暴風“驟停”還讓一直在互聯網領域輸出“洞見”的羅振宇招致新一輪非議,奚落者眾。
什么是互聯網思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義。按照《互聯網思維——獨孤九劍》作者趙大偉的總結,互聯網思維大致是流量思維、跨界思維、平臺思維、極致思維、用戶思維、簡約思維、大數據思維、迭代思維、社會化思維等一系列思維的集合。
不可否認,這些商業思想上的創新與變革,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各個行業的發展。
也不可否認,經過實踐的沖刷,互聯網思維已不再被奉為圭臬。回頭來看,我們又該如何審閱互聯網思維?
第一,互聯網思維作為商業理論的一種,從一開始就不應“高人一等”。只有平視,才能理性。
其實,互聯網思維里面的大多數方法論,很初都不屬于互聯網。比如流量思維下的免費模式,在電信、媒體等行業很早已經廣泛應用。充話費送一部手機、一元錢買一份高達上百版的都市報,都是免費模式的具體體現。
至于“跨界思維”、“用戶思維”等等,也都是取自于商業社會的各個角落。可能只有“大數據思維”和“迭代思維”,是隨著互聯網發展興起的。
第二,互聯網思維只能解決部分問題,不是所有。
還是從上面的免費模式來說。免費模式本質上是一個普通的商業操作方法,而一旦“神化”,什么公司都想套用這個理論,結果就漏洞百出。這方面,互聯網公司也給自己挖了不少坑。軟件產品邊際成本低,簡單免費,在向硬件延伸時,也一味強調免費,大打價格戰,很后“羊毛”出在自己身上,弄得雞飛蛋打。
之前很多傳統企業對互聯網思維是仰視的,以為只要通過互聯網思維的改造,企業就能順應時代的發展。誰知簡單的模擬以后,越改造身子骨越弱。
記得在互聯網思維很盛行之時,一個做床墊的企業主請教
一位知名的互聯網大佬如何進行商業升級。大佬給出的建議是在床墊里裝一個芯片,測量消費者的睡眠數據。
我不知道這位企業主后來是否照做了。我只知道,作為一個消費者,我更關心的是床墊的質量,是床墊是否舒適,而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睡眠數據。
互聯網思維還鼓吹跨界,橫向或者縱向通吃,不少企業也因此深陷泥潭,難以全身而退。去年以來,A股 公司頻繁爆雷,很多都是并購或者大舉擴張導致資金鏈出問題。
因此我認為,對互聯網思維的正確態度應是:能用的拿來用,不能用的不勉強。
第三,互聯網思維開始傷害用戶。
從消費者角度講,目前大家很痛惡的是所謂“大數據思維”。大數據和隱私的邊界過于模糊,商家獲取的數據越詳盡,大眾隱私暴露得越徹底。互聯網“殺熟”便是大數據作惡的表現之一,你越是選擇它的東西,它給你的價格越貴。
還有一些精準化廣告,可能就是哪天心血來潮搜了某個要害詞,隨后我們登陸的各種頁面,都會出現相關廣告,如幽靈一般。
消費者的一舉一動都逃不出商家的手掌心——我其實很怕那一天的到來。
第四,互聯網思維缺乏“科技底色”。
很少見到講述互聯網思維時討論科學技術的。太多數互聯網思維的擁躉,絞盡腦汁想的是商業模式如何重構,而不是科技如何突破。缺少科技要素的互聯網思維,是其底層邏輯的重大缺陷。
這造成的后果是,我國的互聯網企業中,真正稱得上科技公司的屈指可數,傳統企業的轉型也很少將注重力放在技術突破上。
那么,互聯網思維既然有這么多問題,又該如何解釋依靠互聯網思維取得成功的企業?我認為,互聯網思維只是企業成功的充分條件,而非必要條件。成功企業的核心是回歸了商業本質,順應了社會發展潮流,而不是因為互聯網思維本身。
事實上,回歸商業本質,就是很好的互聯網思維。
每日經濟新聞


如果您覺得 很好的互聯網思維是回歸商業本質 這篇文章對您有用,請分享給您的好友,謝謝
文章地址:http://www.brucezhang.com/article/online/5231.html
文章地址:http://www.brucezhang.com/article/online/5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