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職場很流行的一個詞就是“中年危機”,在以往的印象中,中年危機主要存在于50歲左右的職場人群,不過,如今互聯網更新迭代加快,35歲已然成了互聯網人的一道“坎兒”,從華為清退35歲以上員工,到各大互聯網企業紛紛“年輕化”,中年危機已經提前到來,35歲以上的互聯網人的去向問題,也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

一、互聯網行業“低齡化”大勢所趨
根據國外知名調查機構的數據,互聯網行業平均年齡呈整體降低的趨勢。2021年,蘋果員工的平均年齡是31歲,Google是30歲,Facebook是29歲,騰訊、華為是28歲。我們按照28歲的平均年齡計算,假設本科22歲畢業,那么到28歲已經有6年的職場年齡,假如是碩士研究生,到28歲已有3年的職場年齡,那么到35歲時,本科生已有13年的職場年齡,碩士則有10年的職場年齡。
而整個互聯網到今天,也只有區區20年出頭的發展歷程。能在互聯網行業干十年,等于經歷了行業將近一半的高速發展時期。十年,對互聯網行業而言,可以改變很多東西了。
在前十年,互聯網產業先后經歷了三大門戶時代、BAT時代,而后十年,互聯網從PC互聯網全面邁向移動互聯網,這個階段誕生了太多的獨角獸,也淘汰了一些老牌巨頭。不難看出,和傳統行業不同,互聯網是一個風云變幻的行業,這要求互聯網企業必須保持“新鮮血液”,否則難以跟上行業變遷的步伐。
換句話講,互聯網是一個對“經驗”依靠相對較低的行業,它不像醫療行業、也不像律師行業,它不需要太多的經驗積累,也沒有明確的條條框框,但它需要你擁有過人的創新能力,善于發現新技術、新市場。在這方面,低于35歲的年輕人顯然“當之無愧”。
其次,互聯網是一個技術驅動的行業,把握創新技術的企業更簡單成功。任何行業能成為頂尖者的都是少數,技術領域也不例外。雖然互聯網從業人員眾多,但從技術實力上講,大部分人只是“碼農”,同樣是碼農,企業為何不要年輕的,而要年老的呢?

二、快節奏、高強度“承壓”之下,中年人顯得“力不從心”
除了行業外部的大環境之外,互聯網競爭的加劇,也導致企業內部的節奏不斷加快,強度不斷增大,面對這種局面,中年人也顯得“力不從心”。
很近《工人日報》就對部分互聯網人進行了采訪,例如,從事非技術崗位的95后王望就吐槽他所在的電商企業經常加班,尤其是趕上“雙11”“618”的促銷活動更是“雪上加霜”。

這類吐槽并非個例,近年來互聯網行業流行996的工作制度,即一周六天,早上九點到晚上九點。這樣的節奏和強度對剛入社會的年輕人可能不算什么,但對35歲以上的人就比較麻煩了。眾所周知,一般35歲以上的互聯網人都有穩定的家庭,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之下,如何平衡家庭與事業,成了一道難題。
網上有一個視頻非常接地氣,它拍的是幾個互聯網大廠辦公區晚上下班的場面,發現晚上8點到10點是互聯網下班的“高峰期”,也有一部分甚至到11點以后才能下班。假如長期是這種工作強度,那些有家庭的員工如何騰出時間來照顧家庭,照顧孩子?
從某種意義上講,對于35以上的人來說,還要求他們像年輕人那樣拼命無疑是不人性化的,但對企業來講,他們追求的是利益的很大化,在狼性文化已成標配的情況下,35歲以上的員工不被企業重視也很正常。
再一個,那些剛入社會的年輕人不僅能勝任更繁重的工作,其索要的薪水也普遍低于很多老員工,對企業來說,這是一個更高性價比的選擇。
三、互聯網人如何跨過35歲這道坎兒?
既然35歲這道坎兒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也要思考一下到底如何才能跨過這道坎兒?
首先,千萬不要因為工作局限自己的視野。很多年輕人剛入職場就抱著“混吃等死”的心態,不求無功但求無過。這種得過且過的心態非常危險,若干年后假如你被公司開掉,你會發現你幾乎“一無是處”——所把握的技術、技能都是過時的,很難派上用場。
這里的視野,即包括行業內的視野,也包括行業外的視野。假如你對技術感愛好,一定要捕捉前沿的熱門技術,抓緊業余時間學習、充電,假如你發現自己不擅長做技術,乘早積累資源轉型,不管是市場、公關、人力資源,你都要有一個目標。當然,這一切,很好都在30歲以前做好預備。
其次,假如可能,也可考慮從互聯網行業轉到傳統行業。實際上,現在傳統行業也在用信息化來武裝自己,很多傳統企業也成立了專門的部門來發展互聯網業務。可能這些企業的待遇不如互聯網巨頭,但工作節奏、強度也緩和許多,對年齡的限制也應該沒那么苛刻。
總之,傳統企業快速執行“互聯網化”戰略,有助于吸納更多人才,降低互聯網人的競爭壓力,對互聯網人來說,這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職業選擇。
文章地址:http://www.brucezhang.com/article/online/5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