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商業世界布滿著各種各樣的熱詞:互聯網思維、流量、風投、入口、平臺等等,所有的商業活動也幾乎為此而展開。很多人在這些喧囂的熱詞背后,似乎忘記了一個基本的事實:“人”其實才是整個商業的核心。不管在互聯網時代還是非互聯網時代,其實商業競爭的素質就是對“人”的搶奪。
非互聯網時代強調的是線下的“人”,商家搶奪的是用眼睛可以看得見的一個個的人。而到了互聯網時代,搶奪“人”的情況其實沒有發生變革,只是把實體的人化換做了網絡上的ID(賬號),而這些ID背后其實就是一個個真實的人。所以所謂的互聯網流量搶奪,也是對ID的搶奪,是對“人”的搶奪。
不管是Google、Facebook,還是國內BAT商業競爭也好,都是在搶奪人。BAT收購、投資各種各樣的公司,或者開發各種各樣的產品,素質上是搶奪實體的人和虛擬的ID,,匯聚和連接盡可能多的商業資源。
所以,整個商業的邏輯都是圍繞著人來展開的。熟悉人的價值,在未來的商業競爭中顯得尤其重要,商業競爭將越來越強調人的核心價值,這是我今天分享的核心思想。
在很多場合下,我經常被問到這樣的問題:“我的實體店開不下去了,怎么辦?”“我的網店開不下去了,怎么辦?”很多伴侶可能會希罕,為什么兩邊都這么艱難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從“人”的角度去重新梳理一下今天的商業邏輯。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實體店和電商這幾年發生的變革。
實體為什么向上?
這張圖片上是一個水壩,我們知道假如把水壩閘門打開,水必然會往下流。這個水壩就相當于很早電商產生的時候,上面是實體店,下面是電商。那時下面的電商不單成本低,并且還占據著有很多其他優勢,所以一旦閘門一開,上面的水流就會往下面沖。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商業的走向是“順勢而為”,商業由線下集體涌到了線上。
具體來說,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
第一:時間。實體店的營業時間非常有限,一個實體店就算辦事再好,也總不至于全天候開店迎客。但互聯網打開之后,電商購物的時間限制基本上就結束了。消費者可以全天候的購物,甚至下深夜購物、凌晨促銷成為了一種商業常態。
第二:空間。實體店強調位置,但一個實體店的影響范圍就是三五公里,三五公里之外除非價格有非常大的優勢或者其中綜合性的優勢,不然不太會有人跑過去購物。
實體店時代非常強調位置,家樂福的法文名字就是“十字路口”的意思,它強調位置以搶奪人流。沃爾瑪盡管當初很早進入中國是在 的郊區,想復制美國的優勢,但實際上這個店沒有開起來。后來,沃爾瑪痛定思痛,發現以低價引流到郊區的模式在中國行欠亨,就開始調整把店開在大型商場了。所謂空間限制,是實體店碰到的非常大的困境。
這一點在電商開啟后,也基本上解決了。消費者不再需要跑很遠的路去找尋本身喜歡的商品了,只需要通過鼠標鍵盤就可以輕松購物,商品不管在哪里都可以通過快遞送到家里來。所以電商有句話:“再小的店連上網絡,做的也是全世界的生意”。
第三:成本。這些年房價漲得非常快,而實體店由于對位置的依靠度非常高,租金也就水漲船高。但是互聯網一打開,很多商家忽然發現,本來可以不消交店鋪租金了,出現藍海了。這個藍海一旦出現,商家們就開始抑制不住激動的表情拼命往里面沖,而消費者也猛然發現上線商品的價格本來比線下低得多。
說白了,實體店的往線上涌,或者說實體店面對電商的潰敗是因為:人已經往上線走了。
電商為什么向下?
這張圖是火車站買票的情況。你會發現幾乎每個窗口隊伍的長度基本上都是一樣長,因為但凡有短的隊伍,馬上就會有人增補過去。這是我們可以發現的第一個現象。
第二個現象是,假如新開一個窗口,其他隊伍的人很快就會涌過去,直到這個新隊伍跟其他窗口的人一樣多。你甚至會發現,新開窗口前面的隊伍可能會比其他隊伍更長。因為很多人沖過去的之后,才發現來的人太多了,以至于超過了本來的隊伍長度。
這個現象其實跟實體店沖到線上的情形是類似的。
文章地址:http://www.brucezhang.com/article/online/5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