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余年來,我國消費互聯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涌現了阿里、騰訊等一批世界知名企業。但消費互聯網在蓬勃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三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第一,參與者之間的博弈往往是零和游戲。不管什么行業領域、面對什么競爭對手,消費互聯網競爭到很后往往是贏家獨吞整個市場。因此,很多早期互聯網企業不計成本融資燒錢擴展業務,意圖打敗對方。在形成壟斷優勢后,又對平臺商戶或消費者收取高昂的門檻費、服務費。這種類型的商業模式在社會總體價值創造上貢獻有限,因為過度關注流量助長了假冒偽劣商品在網上的泛濫,甚至倒逼制造業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第二,利用人性弱點設計各種產品。網絡市場形成初期所主導的自由理念,使得網絡上失信的違約成本極低,于是會出現很多企業利用人性的弱點設計各種產品來獲取流量,罔顧消費者的長期利益和市場的良性發展。比如一些信息服務公司,通過各種打擦邊球的圖片、噱頭標題吸引用戶點擊觀看視頻、新聞。這種利用人性弱點誘使用戶使用產品的行為實際上是不正當的,甚至是觸犯法律的。未來互聯網經濟的競爭,一定是在更公平、可信的環境下進行,這些利用人性弱點設計產品的公司很難長期生存。

第三、企業數據采集沒有底線。消費互聯網時代缺乏數據治理規范,很多互聯網企業在用戶使用產品的時候要求用戶提供個人數據,但這個過程中,有些平臺采集的數據、要求的授權和提供的服務明顯不對等。明明很簡單的服務,僅需要幾個數據,卻要求用戶提供幾十個數據;明明只需要一項權限,卻讓用戶把權限全部打開,從而超范圍收集個人數據。比如,有的公司獲取了消費者手機麥克使用權限,通過竊聽客戶交談內容而獲取用戶習慣,看似聰明的做法實際上已經觸犯了法律。隨著互聯網產業不斷成熟、法律法規日趨完善,上述行為在未來將會很難行得通,消費互聯網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必須要加以避免。

下一步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必須要克服上述的三個問題,大家在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下,共同創造互聯網經濟的新規則,探索能夠增加社會總體價值的互聯網經濟新路徑。未來的互聯網企業要盡量避免零和游戲,要從產業鏈、價值鏈入手,提升企業市場與社會價值創造能力。互聯網企業在設計產品時要更好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手段,盡量避免那些利用人性弱點的行為;在數據獲取上,要尊重日益完善的關于數據資產的法律法規,合理、公開、公平地采集和使用數據。
文章地址:http://www.brucezhang.com/article/online/4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