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賺很多很多的錢,然后住進養老院。”這是不少“80后”對未來想要住進高端養老機構的自我調侃。這句調侃不僅體現出我國人口結構已呈現老齡化與少子化疊加,還體現出我國傳統養老服務機構“住不上”“住不起”“住不好”的現狀。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到2021年末60歲及以上人口為2.49億人,占總人口的17.9%。與此同時,不但我國出生率創下新低,勞動年齡人口也降到9億以下,就業人員總量更是出現首次下降。未來一段時間,老齡化程度還將持續加深。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所副研究員刑偉對本刊記者說:“養老服務是社會服務的核心組成部分,事關人民群眾很關心很直接很現實的利益問題。”通過創新升級現有的養老辦法,使其與“互聯網+”相結合,成為提升養老服務水平的重要方式。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近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商務部、文化和旅游部、衛生健康委、體育總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互聯網+社會服務”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為《意見》)提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多元化、協同化的發展思路,以數字化轉型擴大社會服務資源供給,以網絡化融合實現社會服務均衡普惠,以智能化創新提高社會服務供給質量。
以互聯網為技術核心 滿足老年人需求
刑偉表示,當前養老行業的“堵點”“痛點”主要集中在養老服務供給總量不足、結構失衡、質量不高、效率較低等方面,難以有效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意見》的出臺,將有助于更好打通養老行業的“堵點”“痛點”問題,推動養老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意見》提出,運用互聯網手段,加快社會服務資源數字化,加大公共數據開放力度,推動服務主體轉型,擴大社會服務資源覆蓋范圍,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有效解決社會服務資源相對短缺、優質服務資源供給不足問題。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所副研究員李璐對本刊記者表示:“‘互聯網+養老’服務產品主要包括‘線上’的網絡服務平臺,與‘線下’具體的居家養老的上門服務、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服務、地產養老服務,以及老年可穿戴產品、金融、教育、法律援助等其他專門信息服務產品。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共同打造養老服務產品,實現老年服務一體化、便捷化、多樣化與全面化,以滿足不同老年人的不同需求。”
當前及長久的未來,養老服務會是社會服務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而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養老”成為持續推動聰明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的要害。
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理事梁春曉認為,“互聯網+養老”是基于、運用或通過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形成適應老齡化和老齡社會的創新型養老體系。“養老體系包括養老平臺、養老系統、養老服務、養老產品和養老標準等。” 梁春曉對本刊記者解釋。
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研究員靳曉菲對本刊記者說:“除了利用互聯網技術對老年人的生活起居、醫療保健、安全保障等方面進行預警、監測。還需要整合社區、基層醫療機構、綜合醫療機構資源,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看護,當老年人發生緊急情況,也能及時得到救助。”靳曉菲補充。
信息平臺將改變“住不上”“住不起”“住不好”問題
據統計,到2021年底,我國養老服務機構與設施共16.38萬個,床位總數746.3萬張。相比近2.5億的老齡人口,傳統養老機構“住不上”“住不起”“住不好”的問題十分突出。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居家養老服務被看作解決傳統養老機構三大問題的實際解決之道,其以家庭為基礎,在政府主導下,以城鄉社區為依托,以社會保障制度為支撐,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企業、社會組織提供專業化服務,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和志愿者提供公益互助服務,是滿足居住在家老年人社會化服務需求的養老服務模式。

“當前‘互聯網+養老’主要的發展模式之一就是依托互聯網平臺,以上門服務為主要方式的居家養老服務。其特點是受眾穩定、服務需求大。有些地區是政府開發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在平臺上鏈接相關服務企業,由眾多服務企業隨時派員上門服務。有些則是互聯網養老企業自行開發平臺和提供上門服務。”李璐說。
刑偉解釋道:“網絡化有助于緩解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優質養老服務資源的配置不均衡問題,同時還能實現養老服務的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讓優質養老服務資源更多惠及老年群體。網絡化也能夠讓農村養老機構和入住老人享受到城市養老機構、醫療機構的優質服務,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互通,提高了養老服務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養老服務的均衡發展。網絡化還是社區居家‘虛擬養老院’發展壯大的重要推動力,通過線上線下的融合互動,實現養老服務體系綜合效用的很大化。”
“虛擬養老院”是養老信息服務平臺,和傳統養老方式相比投資更少,服務范圍更大,老年人不必住在養老院中被動接受服務,而是可通過平臺對服務提出具體需求,服務提供方再上門進行服務。
刑偉表示:“政府層面搭建養老服務相關信息平臺,為養老機構之間相互交流合作借鑒提供支撐,為老年人及其家庭選擇養老服務提供更多參考,為擴大養老服務輻射能力提供保障。”

不可否認的是,以養老服務為代表的社會服務具有公益屬性強、隱形門檻高等特點。有效激發養老服務市場活力離不開多元化的社會服務供給。《意見》指出,促進社會服務與互聯網產業深度融合,大力培育跨行業跨領域綜合性平臺和行業垂直平臺。創新養老等社會服務平臺建設模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性社會服務平臺建設。
李璐表示,目前越來越多大型資本投資的養老服務機構,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內部信息技術應用,不過傳統小型養老服務機構的科技應用相對較少。未來需要加大養老服務機構對社區居家養老的支撐作用,激發出傳統機構養老依托智能技術的新應用場景。
靳曉菲則建議,增大多元資金投入養老產業力度,引導社會資本參于“互聯網+養老”體系建設,與政府資金形成合力。不過“互聯網+養老”還存在碎片化發展,沒有形成一個有機體系。應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構建綜合的信息平臺,形成深度連接,避免信息孤島,加強對市場行為的監督,確保數據隱私安全和政策的落實。
“適老化”成市場商機
《意見》提出,“進一步拓展社會服務便捷化、智能化、個性化、時尚化消費空間,以技術創新推動產品創新、應用創新”,“引領帶動聰明養老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
梁春曉認為,要實現“互聯網+養老”除了互聯網基礎設施完備和互聯網應用終端普及,還要在注重互聯網人機界面“適老化”的同時,明確老年人對互聯網應用需求,以及與養老產業相關的人員和機構具備足夠的“互聯網+”意識。“年輕人與老年人的互聯網應用能力差異,正在引發代際性‘新數字鴻溝’,互聯網行業如何通過人機界面‘適老化’,以及設計和推出向老年人傾斜的便利服務,也是實現‘互聯網+養老’的要害。”他說。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未來的重大市場商機。尤其是智能化有助于實現養老服務的便捷化和個性化,更好滿足老年人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
李璐說:“老年人及其家庭對‘互聯網+養老’的熟悉需要一個過程,隨著老年人口數量不斷上漲,老年友好型科技產品和服務將越來越有市場前景,受眾的需求量將非常大。”
得益于巨大的服務需求“互聯網+養老”市場潛力無疑是極大的,預計到2025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將達到3億,2053年升至峰值4.87億,老齡化水平會長期占總人口的1/3左右。而且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進步,能夠為老年人提供更加精準和智能化的養老服務,可以進一步釋放消費潛能,培育養老服務的新的贏利點。
“互聯網+養老”服務的海量需求同樣會拉動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梁春曉表示,未來與老年人相伴的智能終端的類型和數量將急劇增長,養老機構、社區或區域的規模也會不斷擴大,“互聯網+養老”服務覆蓋的人和終端的海量化使物聯網應用成為必然。
刑偉說:“目前,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已經在養老服務領域集成應用,越來越多的養老服務、產品和輔助器具實現智能化。未來一段時期內,新型可穿戴設備、智能終端、機器人、在線服務等產品和服務進入養老服務市場,聰明養老等新業態不斷發展。智能化不僅提升了養老服務供給的品質和效率,還解放了一部分養老護理人員,緩解了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供需矛盾,更好滿足了高品質養老服務需求。”

雖然“互聯網+養老”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不過與“互聯網+”的其他一些領域相比,“互聯網+養老”還處于非常初級的發展階段。尤其是我國傳統養老模式也沒有充分發展,傳統養老機構大多經濟情況較緊,各項基礎設施、社會體系、人員結構還沒有完全建立。
對此刑偉提出了四點建議。一是進一步厘清發展理念和熟悉,將“互聯網+養老”作為養老行業的重點發展領域,加強頂層設計,推動其健康可持續發展。二是進一步健全相關政策和支持,從財政、金融、土地、產業、稅費、人才等方面提出相應的扶持政策,支持其發展壯大和質量提升。三是進一步加強市場主體發展和培育,重點支持一批發展基礎好、意愿強的“互聯網+養老”企業,塑造一批知名度高、帶動能力強的品牌,支持“互聯網+養老”行業做大、做強、做優。四是進一步加強綜合監管和規范,發揮政府、社會和行業協會的各自監管功能,統籌協調,共同維護“互聯網+養老”發展的良好環境和氛圍。
李璐建議,養老服務產業結構要適應高技術創新、服務業引領的要求,養老服務消費結構要充分體現服務業優先、消費品質升級等特點。通過政策引導市場和企業,加大對健康、養老服務業領域人工智能的研發力度,重點引導“互聯網下半場”解決老齡社會帶來的勞動力缺失問題。同時,通過高等教育專業改革、擴大職業教育種類、加強崗前培訓等方式,擴大互聯網產業從業人員規模。加大對互聯網創新創業的獎補投入規模,引導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到新老產業融合發展的領域。
文章地址:http://www.brucezhang.com/article/online/4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