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并購愈演愈烈,民企的合并也正如火如荼開展。從之前的分眾框架、優酷土豆,到剛發生的滴滴快的、58趕集,這些案件背后,投行媒人不可或缺,而資本方更功不可沒。這些案例給未來中國資本市場的整合重組帶來哪些思考?
滴滴、快的合并,58同城(WUBA.NYSE)收購趕集網,2020年的中國互聯網行業,呈現出“天下大勢,分久必合”的態勢。
這種頗讓人意外的“細分行業龍頭收購老二”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三年前,已經 的優酷和土豆換股,合并為“優酷土豆集團”,而這種案例絕不會止步,坊間傳聞:攜程(CTRP.Nasdaq)與去哪兒(QUNR.Nasdaq)亦有合并預期。
諸多企業從對手變身伙伴,如此“相愛相殺”的局面,背后的邏輯是什么?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了GGV資本治理合伙人符績勛(滴滴、土豆、去哪兒投資人)、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滴滴投資人)、凱鵬華盈主管合伙人周煒、高榕資本創始合伙人高翔(此前在IDG資本供職時投資了土豆網)等。
為何合并:競爭激烈,遲遲不盈利
《21世紀》:今年以來,互聯網細分行業領先企業之間的并購屢有發生,這是跟互聯網行業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資本更深層次介入這一行業有關嗎?
周煒:太陽底下無新事,同行業之間的收購在傳統行業也屢屢發生。不過近年在互聯網行業發生的并購案之所以矚目,跟并購雙方的市場占有率高、規模大、發生速度快有關。互聯網近年來吸引了很多資金進來,很多企業的新一輪融資動輒幾億美元,所以并購案例涉及的金額也高。另外,這些現象的出現,跟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特性有關。
在美國和中國,一個創業型企業的成功因素差不多,只是各因素所占的權重不同。在美國,往往技術和先發優勢占比更高;而在中國,往往一個企業的融資能力是其重要的核心能力。而且,同樣類型的企業,往往中國企業面臨的競爭環境更為激勵,盈利能力也相對弱。在這樣的競爭格局下,那么行業領先者有動力用很快的速度把優勢確立,也就是通過并購。假如不這樣,那么可能會有小創業企業加入。
此外,互聯網行業不同于傳統行業的是,流量非常重要,所以假如細分行業的領頭羊,不及時把規模做大,那么,萬一BAT和其他平臺型公司聚集到這個領域發力,后者有相當的流量和強得多的資金實力,那么前者頗難反抗。
《21世紀》:印象中,在滴滴快的打激烈的價格戰時,背后就有騰訊和阿里的身影?比如2021年春節前后那次讓人記憶深刻的紅包補貼,很多人都是從那次開始用滴滴、快的的。
朱嘯虎:2021年初,滴滴計劃上線支持微信支付,實現交易閉環,所以希望騰訊出一些營銷費用,補貼用戶。本來騰訊給了1500萬人民幣,滴滴預計用三個星期。結果上線后半天這些錢就沒有了。而這對微信支付的推廣效果很好,所以騰訊繼續出錢。
一個星期后,阿里醒悟過來,開始補貼快的。滴滴停了兩天,發現數據影響很大。很后騰訊高層拍板,全力支持滴滴繼續發紅包。滴滴補貼10塊,快的就補貼11塊;補貼了一個多月,雙方加在一起砸了20億人民幣。快的看到滴滴沒有放棄的意愿,開始降低補貼額,相當于釋放暫時休戰的信號,這場紅包戰才暫時告一段落。
阿里和騰訊想得很清楚,它們要做基礎架構,要做移動支付,交通是第一大場景;后來騰訊投資餓了嗎,外賣是第二大移動支付場景。所以它們才能這么燒錢。有的投資人、創業者可能會擔心,BAT或其他大公司在其他領域也這樣砸錢會影響很終的行業戰局。但實際上,一個多月燒掉一億多美元,對其他大公司也是不小的負擔,能這樣燒錢的可能也就是阿里和騰訊。而且,騰訊和阿里對戰略布局非常敏感。滴滴在2021年3月時還非常小,馬化騰來北京開兩會時親自來滴滴談要投資,當時滴滴的人都驚呆了。然后4月就確定要投資,并且答應了滴滴提出的所有條件。
合并意愿:怎樣的企業可能合并?

《21世紀》:GGV資本先后投資過滴滴、土豆,都是近年重要的細分行業并購案例。另外,GGV投資的去哪兒也身陷要跟攜程合并的傳聞。不知道,符總是否總結過,符合哪些條件的企業,更有合并的意愿?
符績勛:兩個企業是否能合并,首先要考慮的是,兩個企業合并后,怎么治理?往往一個創始人要選擇放棄。所以,首先要看兩家企業的創始人的意愿。第二個是價格問題,一般來說,價格不是絕對理性,還有感性的成分在。往往來說,雙方按照資產比例、用戶比例、收入比例等算出一個合理價,然后收購方還要給對方一個溢價,這相當于是支付給放棄的一方的一種隱性成本。
上一篇:互聯網富人的思考方式是什么
下一篇:互聯網+在未來的發展趨勢
文章地址:http://www.brucezhang.com/article/online/4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