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競爭環境里,企業之間的競爭不再是單一產品、渠道、營銷、供給鏈某個環節的競爭,而是由這些價值活動所構成的價值鏈之間的競爭,以及由價值鏈形成的生態圈與生態圈之間的系統競爭。

供給側改革的五大措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通過什么路徑實現?
市場殘酷到連老二的位置都不答應存在,于是滴滴收購優步中國,百合和世紀佳緣合并,58同城和趕集合并,美團和大眾點評合并。
馬化騰定位騰訊只做連接器,然后拿出“半條命”,把8億多用戶開放給京東、滴滴、大眾點評、58到家和攜程,這意味著什么?
假如以上這些問題你想系統的理解,那么與一個詞分不開,即生態圈。

當社群成為“互聯網+”企業轉型升級的標配后……
時至今日互聯網社群,互聯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社會經濟與生活的各個領域——工業、農業、醫療、教育、金融、零售、交通……在當今的競爭環境里,企業之間的競爭不再是單一產品、渠道、營銷、供給鏈某個環節的競爭,而是由這些價值活動所構成的價值鏈之間的競爭,以及由價值鏈形成的生態圈與生態圈之間的系統競爭。
時下的國民經濟是供給端產能過剩,供過于求,需求端消費升級,刺激乏力。在此背景下單個企業已經很難完全滿足用戶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這必然倒逼企業以戰略聯盟的方式出現。
要想真正實現供給側改革,只能讓供給端和需求端直接對話,這樣才能精準的實現按需定制。按需定制離不開大數據,也離不開社群。阿里移動事業群總裁俞永福認為非互聯網企業在“+”上社群后,建立了一種新的供需模式,將產品與特定客戶進行精準連接,提高了供需兩端的效率。“社群+”模式給商家指出了一種定位客戶的“捷徑”,實現供給量和需求量兩端的增加,為傳統企業完成互聯網轉型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很近連續見了好幾撥社群創業者,關心的問題不外乎就那么幾個,如何吸引新人加入?如何把用戶轉化成粉絲,如何激活現有粉絲的活躍度和參與感,現有粉絲如何進行商業變現?變現不外乎就幾個手段,要么收會費賣服務,要么做電商賣產品。
想來想去,總覺得這個問題不是變現那么簡單。在問題的同一層面永遠無法徹底解決問題,必須要站到更高的維度思考,如《三體》所言,“升維思考,降維攻擊”。問題是,假如你的對手也按部就班的如法炮制一遍,那你怎么辦?在大家都沒有意識到粉絲的價值時,你先行一步構建粉絲群,這時你可能有領先優勢。
可是,當大家都看明白社群在企業轉型升級中的價值后,都開始構建粉絲群時,你怎么辦?術層面的策略、方法、技術都可以模擬。當華為也開始像小米一樣,也找100位KOL,也與粉絲做朋友搞活動,也開始鼓動粉絲口碑傳播,假如你是雷軍,你如何應對?總的來說,產品是一維,服務是二維,社群是三維,平臺是四維,生態是五維。所以,要想對社群產生降維攻擊,前行的方向一定是在社群的基礎中搭平臺、建生態。
彼得?蒂爾在《從0到1》里告誡人們商業世界的每一刻都不會重演。下一個比爾? 蓋茨不會再開發操作系統,下一個拉里? 佩奇不會再研發搜索引擎,下一個馬克? 扎克伯格也不會去創建社交網絡。假如你照搬這些人的做法,你就不是在向他們學習。成功的人士總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發現價值,他們遵循的是基本原則而非秘籍。那么 “互聯網+”時代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1、商業的重心正在從“物”轉移到“人”;
2、商業的驅動力正在從“流量”轉換為“關系”;
3、商業的衡量標準正在從“價值”轉換為“價值觀”。
——《社群+:互聯網+企業行動路線圖》
現在很多企業都在提把產品做好的重要性,我絲毫沒有否定產品對于企業的重要性,只是覺得把產品做好是企業的本分,沒必要到處刻意強調,反而越強調要做好產品,越說明過去太粗造濫制了。當商業的重心由物轉向人以后,僅僅是產品、服務層面的升級已經遠遠不夠用了,產品層面的較量只能分出高低,分不出勝敗。因為人與物只可能產生弱連接,弱關系,產品只是人們用來表達自我的道具。
文章地址:http://www.brucezhang.com/article/online/4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