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定目標,現實中通常是老板拍腦袋確定,然后分解到員工。員工沒有參與感、認同感。
打造鐵軍的第一步是什么?我覺得第一個要解決人性的問題。
我們首先來看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很底層是生理需求,他要賺錢養家糊口,第二層解決安全性的問題。所以,辦一家企業很重要的一條是有參與感。
我要把我的目標變成你的目標,第一步是要問所有的員工一個問題:
你的夢想是什么?
他講了以后,要變成這個問題:
你的夢想假如拆分到每個月,請問你要掙多少錢?
這叫可量化。
1
如何制定合理的目標
第一,目標一定是要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
這個跳一跳的核心在于治理層,員工自己跳一跳是完不成的。
而這個跳一跳一定是結合了你的力量、你的價值,因為你手中有更多的資源。
你們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培訓資源、金錢的資源,或多或少你在人脈上比員工好一些,而且公司還會給你其他的資源,包括老板自己的資源。
什么叫做目標跳一跳才能夠得著?
在這里,光靠員工跳是沒用的,你得在下面運用你的力量托他一下才可以。
第二,先拍腦袋定目標,再用數據證實并修正。
假如公司稍微大一點,通常都是由財務來做預算,但財務預算完全忽略了人的潛能和狀態。
你們發現沒有,當一個人在這個課堂里舉手的時候,很多人都是高舉回答問題的。知道為什么嗎?這就是氛圍。
氛圍怎么來的?激情、正能量,是人與人之間是一種能量的產生。你明明可以做10萬的,可是因為相互之間的鼓勵,相互之間的刺激,會越做越高。
在一家大公司,財務通常忽略掉人本身來做預算。

比如,很簡單的是根據去年整個市場的走向來做預算。
假如有行業、有季節性的,有各種各樣的因素導致的,都會參考去年的每一個業績,完了根據今年的人數和生產力,很終財務、HR會算一把預算和目標出來。
可是作為業務的領導人,一定要清楚,不要忽略掉人的潛能。

這一塊是非常大的,假如我們把這塊加上的話,通常會增加20%到30%的業績。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先拍腦袋,然后才拿數據去印證。
比如去年這個時候大概多少,整個行業會不會發生變化,整個市場會不會發生變化,今天是不是有新的事物會產生從而影響到業績……
這些是通過什么來做決定的?數據。
為什么大數據在今天會很火,是因為大公司越來越多了,以前在大公司通常有一個部門叫BI,就是做這個用處的。它比財務要顯得更懂業務,在算法上更科學。
所以,這里的過程當中是先拍腦袋,再用數據再去印證。
包括制定戰略也是這樣的,制定戰略不是完全靠拍腦袋的,而是先拍腦袋,憑你的經驗,憑你的感知先拍一板出去,然后再通過數據分析來分析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應該如何做取舍。
第三個,團隊目標必須是每個員工目標的總和。
我發現很多的企業都是層層加碼。假如老板給你目標一百萬,你會給你的團隊布置110萬到120萬嗎?
大部分老板考慮到保險系數都會這么做。
但是,當你提升了這20%,你的任務完成,而員工的任務沒有完成,出現這種情況,員工拿異樣的眼光看你的時候,你會怎么樣處理?
整個公司目標完成了,但是我們的目標沒有完成,你怎么解釋這個事情?你把錢拿走了,因為你完成了公司業務,團隊沒有。你覺得團隊會怎么想?
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讓他們發現過。從公司的角度來說,開年會的時候,團隊領導就會說,同學們,今年我們公司全年目標完成了。
下面一幫人都傻了,我們都沒有完成啊,你看提成一分沒有發啊,整個團隊霎那就散了。
在治理上,請大家記住,短期之內你這樣做別人也就忍你了,你長期這么做,他會有受騙上當的感覺,因為這是不誠信的。
因為打造一支鐵軍是上下同欲,要么一起完成,要么都完不成,尤其是領導者。
所以,在中供的歷史上沒有一次完不成的。
好的團隊是上下同欲,全部業績是每個人的總和,我們定出那個高10%和20%是為了保險系數,而不是你完成了大家沒完成,這是不太好的點。
第四個,今天很好的表現是明天的很低要求。
以前,我們在阿里的目標是這樣的,每個月都要比上個月雙位數的增長。我們不要求你漲得得多高,但要實現雙位數增長。
所謂的雙位數起碼10%才是雙位數,你算算一年增長下來起碼一倍以上。
因為我們當時學GE,學杰克·韋爾奇,是連續三四個季度10%以上的增長,這對公司來說是非常牛逼的。
很后一個,一定要有完成的時間節點。
文章地址:http://www.brucezhang.com/article/online/13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