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猝不及防的疫情,讓數字化經濟時代更快地到來了。“新基建”隨之而火,經濟變革的風口一觸而發。
何謂“新基建”?顧名思義就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央視重點點名了兩大領域:5G網絡、數據中心!
創立11年的阿里云,目前在云計算、數據庫、AI等領域處在全球領先排位,并屢次刷新技術領域的世界紀錄。
在數據庫領域,阿里自研的OceanBase打破了數據庫基準性能測試TPC-C九年未破的世界紀錄。
在芯片領域,阿里巴巴推出了擁有全球很強推理性能的AI芯片含光800,比目前業界很好的AI芯片性能高4倍;能效比500IPS/W,是第二名的3.3倍。
在民生方面,疫情期間阿里云還連續為釘釘擴容了10萬臺服務器,頂住了中國1.2億學生、2億上班族的在線需求。
就在昨天,央視新聞就實名表揚了阿里云在新基建領域的優秀表現。
單單在廣東河源,阿里云在不久前正式啟動了可以容納30萬臺服務器、投資百億的數據中心。該中心可以為華南地區上百萬個企業提供云上數字服務,更快推動傳統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
這一舉措也只是阿里云成立11年以來發展云計算的一個縮影。阿里云數據中心負責人高山淵表示:“在未來三到五年,我們在中西部、長三角、粵港澳、還有京津冀會開服更多數據中心。”
阿里云的粉絲網友對此調侃評論:“不愧是新基建本建了,這樣優秀會經常被央視翻牌的!”更有不少網友躍躍欲試,希望能加入阿里數據中心:缺服務器的嗎?需要電工嗎?10年工齡那種。
言歸正傳,阿里云是如何成為“新基建狂魔”的呢?我們來細數下。
眼光決定格局。馬云當年放出豪言,對阿里云一年投10億,堅持10年,直到做成功為止。就這樣,在世界強國技術壟斷下,阿里云走出了一條血路。
多項自研技術得以震撼世界:中國優選自研飛天操作系統、POLARDB云原生數據庫、性能媲美物理機的神龍服務器、把雙11核心系統都搬到了云上。
人才決定發展。阿里有6萬名科學家和工程師保駕護航,集團38位合伙人有三分之一是技術出身,10萬名員工有60%屬于技術人才,阿里云創始人王堅還當選了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如此超強智囊團的支撐下,阿里云做到了短短一周連續拿下三個世界第一的佳績。
阿里云獲得負載均衡(SLB)增速全球第一、排名Gartner容器報告第一、包攬斯坦福大學DAWNBench深度學習榜單四項第一。

上一篇:淘寶新店一定要刷流量嗎
文章地址:http://www.brucezhang.com/article/online/12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