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1600字,閱讀約4分鐘
01組織用人的“溫度”與“使命”
組織就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對于阿里、華為來說,這個“兵”,包括創始人馬云和任正非本人。創始人、元帥都是如此,那么,不論你有多大的戰功,不論你是多么高級的將領,全部“能上能下”,拿起行囊,組織安排去哪兒就立馬去哪兒,沒有怨言,起碼沒有抱怨的習慣。
這“上與下”的人才大調動中,布滿了“溫度”與“使命”——這是與硅谷式的外企不一樣的地方,有中國特色。硅谷的人才調動,往往是“職業化”“規則化”,更商業和冰冷。溫度與使命,正是強大的中國商業組織的共同特點,也是核心競爭力。
02“戰將3000”與“人才培養兩重境界”
阿里與華為,為什么能夠做到“能上能下”?首先是有戰將三千。對于18萬員工的華為、10萬員工的阿里來說,戰將又豈止三千。
從外面看,阿里巴巴是人才濟濟,總似乎有用不完的能人,組織、文化發展,如行云流水一般,而馬云就在這行云之間太極起舞,四兩撥千斤。這一切,都是因為前置性功夫做得足夠好——這個功夫就是人才培養機制。

現用現招的組織,注定沒有發展后勁,這也是很多公司不自然犯的嚴重錯誤,或者是決策人的短視,不忍將資源用于暫時看不到結果的人才梯隊建設上。
對于人才培養,有“水面”與“河底”兩重境界。有足夠的人可用,這只是水面的問題;而河底的問題在于,這是不是“我的人”,是不是認同公司的價值觀——這點非常重要,只有足夠多的“我的人”,才能做到“能上能下”。
成規模的組織,是人才培養大于人員招募,都會有其人才儲備、盤點、培養計劃。越是中高層,越會比較少地直接招來就用,而是在低一兩個層級的崗位接受培養,多人“賽馬”發展,而后在價值觀上成為“自家人”,工作歷練也到了火候,才有機會上位。
阿里的張勇,就經歷了這個典型的過程。初期進入阿里的時候,張勇是淘寶的首席財務官,十年無數“戰火”中,修煉成為阿里人。經歷了和陸兆禧的CEO賽馬,很終修成正果。
對于職場人,搞清楚這些機制,看清組織迭代的根本邏輯,是晉升與發展的 關鍵,大公司看的不僅是入職的崗位,而更是晉升的崗位。
03“剛性制度”與“文化適應”
其次,是制度上的“能上能下”保障機制。阿里開始的時候,靠的是馬云的個人魅力,比如撤換當時“淘寶之父”孫彤宇。而到后面,這種組織迭代也制度化了,“十八羅漢”集體辭去創始人身份,以合伙人機制取而代之。
華為有CEO、輪值制度,動不動就全員辭職的組織“休克”“激活”機制,日常的人才盤點,強制分布的“271”末位淘汰機制等。坦率地說,進入這樣的組織,想要發展,必須做好自我改變的心理預備。
本質不在于“我是什么樣”,而是“組織需要你是什么樣”,凡是高速發展的商業組織,大都如此,職場人與其被動地改變,不如主動去改變。
組織所產出的,很終是文化,也就是組織目標的延伸與哲學化。相應地,對于職場人在組織中的發展來說, 關鍵是價值觀。價值觀中,關于“以客戶為第一”,現代公司中,普天下沒有哪個公司不是如此說。
彭蕾說,阿里要“聰明、皮實、樂觀、自省”的人,而這個“皮實”的根本就是“擁抱變化”,在華為,也是以服從組織的意志為天職。職場人在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職場時要注重,像這種高速發展的公司,絕對會影響你的個人生活,甚至會“毀了”你的個人生活。

要想在這種公司有好的發展,要做好“豁出去”十幾年的預備。當然,在這樣的公司,瘋狂地干上十幾年,也會讓你財富自由。華為的一位副總裁,因為家庭牽絆不適應公司發展,任正非曾勸這位高管“離婚”。
組織是由人、目標和規則三方面構成的,而人很為基礎。選什么樣的人,培養什么樣的人,很終決定了組織是什么樣,形成什么樣的規則,能否實現目標。職場人要看懂,才會在人才的“乾坤大挪移”中,向上走,而不是向下走。
假如你想在盡量短的職場生涯中,跳得盡量高,那就按照阿里、華為的方式培養自己。不要擔心當前自己所在的組織,對人才的偏好不是這樣的,這是優秀公司的大趨勢。

其實,你這樣培養自己,就是為你將來進入更加優秀、更適合自己的公司在做預備。假如現在的公司不適合你,那是因為你已經到了該跳槽的時候。
下一篇:淘寶新店刷流量會被降權嗎
文章地址:http://www.brucezhang.com/article/online/12660.html